vimarsana.com


原标题:中国古建筑的王者,这个省没有敌手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城市漫游计划(id:csmyjh01)
或许你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是绚丽多姿的,它有着多种多样的符号。如果山西是一幅彩绘,那么黑色的是煤炭和醋,黄色的是壶口瀑布、黄土高原,上面画着的人,或许是贾樟柯电影里那个被锁在路边的落寞青年小武,或许是能做出七十二种不同滋味面食的主妇[1]。
人们对山西有许多想象,唯独想不起来的是,山西还是一部古建筑的百科全书。
山西省忻州,五台山佛教建筑群
如果你决定探访山西古建筑,那会是一段充满惊喜的旅途。
不过,在开始我们自己的山西古建筑旅程之前,首先要清楚的是,
古建筑和富丽堂皇并不能划等号。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如果你向往华丽的雕饰、精致的文物,或许你会感到失望。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未经重修的古建筑木材开裂,壁画颜色脱落,大殿上的彩塑落满灰尘,看起来甚至有些破旧。但只要你乐于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山西的古建筑一定足够震撼。
01
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可能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黄土高原的描述:
这一令人惊叹的黄土地带,广及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四省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充分的时候异常肥沃,因为这种黄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有几十英尺深的多孔表土层。地质学家认为,这种黄土是有机物质,是许多世纪以来被中亚细亚的大风从蒙古、从西方吹过来的。这在景色上造成了变化无穷的奇特、森严的景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冈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2]。
这一令人惊叹的黄土地带,广及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四省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充分的时候异常肥沃,因为这种黄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有几十英尺深的多孔表土层。地质学家认为,这种黄土是有机物质,是许多世纪以来被中亚细亚的大风从蒙古、从西方吹过来的。这在景色上造成了变化无穷的奇特、森严的景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冈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2]。
不同于黄土高原给人留下的初印象——窑洞、千山万壑和裹着头巾脸上皱巴巴的老农,
山西古建筑彰显着这片土地低调的精致。
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从年代跨度上看,山西古建筑都是毋庸置疑的全国之首。
山西目前已发现宋、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106座,其中唐代四座——也是国内仅存的四座,五代三座,宋、辽、金时期九十九座。
山西省五台山南禅寺(局部),这是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
106座意味着什么?全国已知的宋、辽、金(包括南宋)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一共仅有146座,这其中位处山西的就占了72.6%——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
如果将历史的时针再往后拨动,山西现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则有约350座,明清两代的建筑更是不计其数[3]。
大量古建筑的留存,不仅源于山西灿烂的历史,也因为这里易守难攻,很大程度上免受战争和灾害的影响。
山西位处黄土高原,北方的气候十分干燥,少有雨雪天气和灾害。这里地形多山、较为封闭,自唐代以后一直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也就难以入侵。自然条件为保护木质建筑提供了许多便利。
太行山地区复杂的地形
到了近代军阀割据的历史时期,盘踞山西的军阀阎锡山为了控制领地,专门把山西的铁路修得比通用铁轨窄了一些,山西境内的古建筑由此逃离了被战火毁灭的命运[4]。
这些历经风霜仍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勾勒出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轮廓。
02
木材搭建的乐章
从上到下看,一座古建筑可以分为屋顶、斗拱、墙与柱、门窗、台基等等部件,每一个构件都经过精巧的设计和打磨。不过,
中国古典建筑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采用木制框架支撑整座建筑,墙体只起到隔断作用,所谓“墙倒屋不塌”。
整体而言,南北朝时期,寺院建筑刚刚兴起,木结构建筑的技巧和形制都正在起步;唐制建筑雄浑而简朴,透露出开阔的盛唐气象;宋代的建筑偏向端庄秀丽,体量较小;到了辽金乃至元代,建筑外观则更加大气粗犷。
关于晋祠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北魏:悬空寺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第一眼看到悬空寺,你的感觉可能是:
靠几根柱子就能屹立悬崖边千年不倒,这到底是怎么建的呢?
靠几根柱子就能屹立悬崖边千年不倒,这到底是怎么建的呢?
悬空寺以木柱为基础,腾空架在悬崖之上,是国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
这座建筑由插入山崖的飞梁支撑,以悬崖的自然状态为基础,岩壁被开凿成直角梯形的样子,飞梁紧紧地嵌入悬崖,保证了悬空寺千年的稳定。
现在人们远眺悬空寺时,能够看到崖壁上有十几根木柱似乎在支撑着寺庙,事实上,整座寺庙的重心都在坚固的崖壁之中,而建筑下面的立柱并不受力[5]。可以说,这是一个令人安心的“美丽谎言”。
建在山崖上的悬空寺
唐代:佛光寺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
关于佛光寺,可以从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伉俪说起。
1937年,这对夫妇最后一次来到山西考查,发现了当时来看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这个石破天惊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对于中国没有唐代木构建筑留存的论断。
寻找佛光寺东大殿的过程,有点像跟着藏宝图寻宝。在《敦煌石窟图录》和《清凉山志》中,梁思成都读到了佛光寺的记录。他们按图索骥,在五台山深处发现了这座古老的寺庙。
起初,一行人并不能确证佛光寺的年代。
林徽因的远视眼发挥了作用:她隐约看到东大殿梁下有“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正与殿外经幢上的字样一致。
他们用三天时间读完梁下所有的题字,最终证实这行字指的就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修佛光寺时的施主[6]。
佛光寺东大殿前的牌匾
佛光寺东大殿的内外柱上一共采用了七种斗拱,殿外的斗拱向外伸出长达2.02米。高大的斗拱、粗壮的柱子与古朴的门窗,共同构成了这座国宝级的唐制佛殿[7]。
巨大的斗拱
辽代:应县木塔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
梁思成在《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说:
“应州木塔的名声,在北方几乎无人不晓。”但在探访应县木塔时,他竟然无法找到木塔的任何一张照片。于是他突发奇想,给应县的一家照相馆寄去一封信与一元钱,请照相馆帮忙拍摄一张木塔的照片寄回。一看到照片,梁思成就决定将木塔加入寻访的计划中[6][8]。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也是唯一一例多层木结构建筑。
从外表看来,木塔只有五层,其实,每两层之间还存在一层暗层,共计九层。
木塔的设计,在结构上采用了“双层环形套筒空间框架”,从下到上,一层比一层小。
更有特色的是,木塔的斗拱共计35种,每一种的用途与制式都有所不同,堪称斗拱博物馆[7]。
塔上的斗拱形式多样
在将近一千年的风雨中,应县木塔经历了无数灾害,在近代战争中,还被200多发炮弹击中,却能至今屹立不倒,不禁令人称奇。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塔楼存在着倾斜、难以修缮等等问题。现在去参观应县木塔时,已经不能登塔,亲身体验这座古老木塔的魅力了[7]。
应县木塔全景
03
这些古建筑也一样
山西地处民族融合的中心,佛教、道教都开设有众多宗教场所,古人精心设计的佛堂大殿,都是当年建筑水平的天花板。而这些精致的殿宇,常常在繁华的城市附近独自低调,时至今日,已经成了必去的景点。因此,
在山西的著名景点中,随处可见古建筑的身影。
晋祠圣母殿
山西省太原市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唐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唐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
李白醉心于晋祠的好景,然而从建筑的角度来说,晋祠的出众在于三个“唯一”。
晋祠的首创年代已经无从考证,
现存的圣母殿则是宋代殿宇的杰作。这座大殿几乎呈方形,殿前的廊道十分宽阔,几乎占到大殿长度的三分之一。在中国建筑中,这样宽阔的走廊形制尚属首例。
晋祠圣母殿
圣母殿前的廊柱上,盘踞着八条木质的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柱子上雕刻蟠龙的形制,在隋唐年间的石雕塔门等地随处可见,但在木构建筑实物中,这还是唯一的一例。
晋祠廊柱上的木雕蟠龙
殿前的鱼沼飞梁,也是国宝级的建筑。在被称为鱼沼的方形水池中,由34根石柱承托起一组交错的十字形桥梁。这种式样在古籍和古画中偶然可见,然而实物仅此一处。这种罕见的十字形桥梁,被戏称为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7]。
平遥古城镇国寺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东北15千米的郝洞村
游客来到平遥,总是忙于享受古城内的繁华景色和网红打卡点,却往往忽略了位于城外、却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镇国寺。
平遥古城全景
镇国寺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寺内的万佛殿是十国中的北汉政权唯一留存至今的木结构建筑。万佛殿内没有柱子,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做法,
屋顶的结构完全暴露在外,人们在室内只要抬头,就能清楚地看到全部的梁架结构。这也是最高级的屋顶装修形式。
镇国寺内部的“彻上露明造”
同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类似,万佛殿的斗拱伸出大殿极长,有2.94米,极具唐制建筑特色。这也说明了万佛殿的建筑技法直接继承自唐代[7]。
镇国寺廊下的斗拱
大同华严寺
山西省大同市大西街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古城中,近千年来一直是市民礼佛的场所。寺内的大雄宝殿在辽代毁坏,金代(公元1140年)重修,保持了原有的辽代风貌。
为了增加信众拜佛的空间,大殿采用了典型的“减柱法”。
大殿内共减去12根柱子,仅靠两根金柱支撑整座殿宇,是古代的能工巧匠利用结构力学的经典案例[7]。
华严寺大雄宝殿
好的建筑,始终是与人相关的。
在千年前的大殿前停留,感受到古木的呼吸,想象与古人在同一屋檐下驻足的场景……在山西古建筑之中,我们能时刻获得一种沉浸式的返古体验。
“地上文物看山西”,如果想要在假期来一场小众旅行,不妨选择山西,到那些一两千年前的建筑前看一看。
撰文:酌山茶
参考文献:
[1]唐鲁孙. (2017). 唐鲁孙作品集 10 说东道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埃德加·斯诺. (2016). 红星照耀中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3] 李玉明. (2001). 山西古建筑通览. 山西人民出版社.
[4]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4). 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2版. 山西人民出版社.
[5] 岳翠贞. (2008). 华夏宗教艺术图典. 宗教建筑.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6] 雒春普. (2004). 梁思成、林徽因的四次山西之行. 钟山风雨(06),15-18.
[7] 郑庆春. (2006). 土木华章:山西古代建筑巡礼. 山西人民出版社.
[8] 梁思成. (2012). 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三联书店.
感谢你读到这里,记得把Vista看天下
“设为星标”,多多
点赞、在看、转发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古建筑王者山西让我开眼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 Keywords

Loess Plateau ,China General ,China ,Mongolia ,Japan ,Zhongshan ,Anhui ,Taihang Mountains ,Datong ,Shanxi ,Dunhuang ,Gansu ,Liaoning ,Guangxi ,Zambia ,Shanxi Jinzhong Pingyao ,Don ,Notre Dame ,Gansu Shaanxi Ningxia Shanxi ,Wooda Beaulieu ,Shanxi Shuozhou Liang ,Torua Lu ,Chib Liang ,Yan Xishan ,Lee Yuming Shanxi ,Temple Hall ,Shanxi Xinzhou ,Li Bai ,Junior ,Center Buddhism Taoism ,Guangxi Normal ,Research Committee Nineteen Eighty ,Datong Centera Old ,Technology University ,History Shanxi ,Yellow Earth ,Central Asia ,Tang Dynasty ,Shanxi Mountain ,Loess Plateau North ,Wood Building ,Taihang Mountains Region ,Revised Universal ,Shanxi Territory ,Guo China ,Start Don ,Yuan Building ,Northern Monastery Shanxi Datong ,Monastery Tang Dynasty Shanxi Xinzhou City ,Village Town Buddha Light ,Mountain East Hall ,China No Tang Dynasty ,East Hall ,Booty Figure ,Wood Tower Shanxi Shuozhou Liang ,Wood Tower ,Shanxi Taiyuan ,Excerpt Lee ,King Yet ,Cross Bridge ,Pingyao Old Town ,Five Dynasties ,Ten Kingdoms ,Hall Pole ,Building Features ,Datong China ,Temple Shanxi Datong Atlantic ,Datong Center ,Place Temple ,Main Hall ,Jin Dynasty ,Guangxi Normal Press ,Snow Red Star ,Literature Press ,Mountain China ,Building Central S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ess ,Zheng Qingchun Civil ,லூஸ் பீடபூமி ,சீனா ,மங்கோலியா ,ஜப்பான் ,ழொனக்ஷன் ,அன்ஹுய் ,க்யாந்ஸ்யூ ,சாம்பியா ,தாதா ,நோட்ரே டேம் ,கோயில் மண்டபம் ,லி பாய் ,ஜூனியர் ,தொழில்நுட்பம்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மஞ்சள் பூமி ,மைய ஆசியா ,டாங் ஆள்குடி ,மரம் கட்டிடம் ,கிழக்கு மண்டபம் ,குறுக்கு பாலம் ,பத்து கிஂக்‌டம்ஸ் ,பிரதான மண்டபம் ,ஜின் ஆள்குடி ,இலக்கியம் ப்ரெஸ் ,

© 2025 Vimarsana

vimarsana.com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