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家很&#x

"妈妈,我们家很穷吗?"你的回答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大女生|都是为了你


2021-06-18 01:02:47 来源: 十点读书
举报
分享至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自媒体人秋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的小儿子去参加同学的生日宴后,闷闷不乐地问她:
  
妈妈,我们家是不是很穷? 同学家的电视比我们家大,房子也比我们家的漂亮。 今天他生日,他妈妈送了一双特别酷的运动鞋, 他跟我们说这双鞋是限量版的耐克要3000多块钱,可我还在穿哥哥的鞋。
  秋慈听了,是这样回答儿子的:
  
孩子,我们家并不穷,但是家里的钱是要用在刀刃上的。 妈妈不换大电视,是因为,妈妈希望你不要迷上看电视,而是专心学习; 妈妈不换大房子,是因为我们一家四口住在这里真的好温馨, 等你以后成家了,我们的家庭成员增加了,那时候就要换大房子了; 妈妈不给你买耐克的鞋,是因为鞋子的重点在于穿得合不合脚,舒不舒服, 而不在于它是哪个品牌,我们何不把买那么贵的鞋的钱存起来,以后作为上大学的学费呢。
  孩子听后,脸色立马明朗了很多,开心地说:
  
“原来我们家并不穷,只不过我们要把钱花在更值得花的地方。”
  
  这位妈妈的回答,可谓是“教科书”式的回答——
  首先,开门见山直接告诉孩子“家里不穷”,打消孩子的思想负担,
  接着,跟孩子解释一条条顾虑背后父母的考量,带来正向的“用钱观”。
  最后教育孩子,外在的东西,适合自己就好,如果真的喜欢,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
  
当下每个人所处的物质世界,“穷养论”和“富养论”一直都是亲子教育界广泛讨论的点。
  
我们应该如何跟孩子谈钱,父母的回答和做法,则决定着孩子的一生。
  
  前段时间,“母女仨人27元吃海底捞”的新闻上了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一位妈妈带着自家两个孩子到“以服务著称”的火锅店海底捞“薅羊毛”。
  只点了4个清水锅,半份粉丝,一个生鸡蛋,一碗米饭。
  这样的量,一个人都不够吃,何况还带着两个孩子。
  见此,服务员主动送上油条、西红柿、蒸蛋等小食,快吃完的时候还送上水果和玩具。
  
  然而,这位妈妈并不满意,消费完后还在社交平台上抱怨该店服务态度不够好。
  点进这位母亲的首页,发现她已是资深的“羊毛党”,会带着孩子去星巴克。
  让孩子吃免费的“宠物奶油”,然后美其名曰“星巴克自由”。
  
其实,消费高低是每个消费者的权利我们无权评判,
  
但从孩子的心理影响来看,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妥。
  
  海底捞并非多么昂贵的消费,如果真的想去吃又觉得贵的话,可以多攒几次钱,多点两盘菜,让孩子一次吃个痛快。
  再不济,也可以自己去菜场多买几样原材料,在家饱餐一顿。
  至少能在孩子的记忆里,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他们会记得小时候家庭可能并不富裕,但是能去吃一次海底捞真的很快乐。
  
而不是只记得尴尬和窘迫,还有他人的施舍和同情。
  省钱本不是一件坏事,但从小教会孩子保持尊严和体面,在人群中拥有自信而不怯弱。
  对孩子将来一生的影响,远比当下省那一点钱意义大得多。
  
经济上的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穷带来的匮乏和自卑,影响孩子的童年,乃至一生。
  
  我有一个朋友,爸爸常年在家没工作,妈妈是普通上班族。
  她从小就被灌输“家里不富裕”的观念,因此十分乖巧懂事。
  生活上非常节俭朴素,同学们偶尔点点奶茶、吃吃烧烤什么的,她从来不吃。
  学习努力刻苦,考上了外地一所985大学,大四毕业的时候,她直接放弃了保研深造的机会,选择走进职场,工作赚钱,减轻家里负担。
  没有读研这件事,也一直成为了她心中的遗憾。
  直到参加工作两年后,偶然一次机会她告诉家里自己放弃保研的事情。
  她妈妈当时非常惊讶,责怪她瞒着这事儿,因为家里是完全有条件供她继续深造的。
  也就是那时候,她才知道,自己家其实并不穷,甚至还称得上是小康家庭。
  爸爸不是失业,而是在家炒股,家里在外面还有多套房产,主要收入来源是收租。
  这么多年来,父母不断强调的“家里没钱”,只是因为父母想让她变得成熟懂事而已。
  看似良苦用心,实则改变了朋友一生的人生轨迹。
  还让她从小养成自卑、唯唯诺诺的性格,常常焦虑,不快乐。
  
  在中国,很多孩子并不清楚家庭的经济情况,很多时候父母会不断强调:
  
“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但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争气” “我们家就靠你了,你要好好读书,好好工作,改变这个家” “我们家条件不好,你不能和别的同学比”……
  看似随口一说,大人尚可自我调节,但在孩子敏感的心里,可能就种下了自卑的种子。
  父母的行为里,藏着孩子一生的未来。
  
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给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哭穷式”教育影响孩子的心胸格局,更影响孩子寻找快乐和自信的能力。
  
  营养学家范志红老师曾经发过这样一条微博。
  在超市看到一个孩子哭得不行,想吃个草莓,可那草莓40元一斤,奶奶嫌贵不肯买。
  她的建议是,40元的是贵,但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买10元钱的尝一尝。
  与其总说“这个我们这种家庭买不起”,还不如戒掉零食饮料,少买没用的东西,
  省下来的钱可以偶尔吃点高价优质的水果,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有钱有有钱的做法,没钱也有没钱的做法。
  有时候,孩子并不是对物质多么渴望,更多的是想要被在意,被认真对待,被温柔爱着。
  智慧的父母,从来不向孩子哭穷,他们懂得穷养物质富养心的道理。
  
  就像我家,小时候家里条件特别差,但是爸妈从来不会刻意在我们面前“哭穷”。
  而是一次次耐心告诉我们“不要和别人比较,只要咱们一家人平安快乐就够了。”
  我也一直记得小时候,爸爸去城里办事回来,第一次带肯德基回家的场景。
  爸爸只买了两个汉堡和一份薯条,给我和弟弟尝尝鲜。
  说实话,不太记得当时的味道了,只记得,那天夜里,我和弟弟吃得很开心。
  爸妈在一旁也看得很满足,说着下次表现好了,还给我们买汉堡吃。
  哪怕多年后,汉堡可乐变得不再那么稀罕了。
  想起第一次吃汉堡的场景,也依旧觉得很幸福,认为自己是在爱里长大的孩子。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真正聪明的父母,给予孩子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作家李雪《走出剧情》一书中提到亲子教育中,这样一个消费观:
  
能满足孩子的,尽量满足。 满足不了,或者不想满足,可以拒绝,但不要道貌岸然地攻击孩子虚荣、自私、不懂事。
  如实告知家里经济情况,尽量满足孩子不过分的要求。
  
这并不是溺爱,而是在孩子还没有能力适应现实,面对现实时,
给他提供的能够让他成长起来,培养自信、自尊的土壤。
  当他慢慢长大,他就会具有现实检验的能力,能够去区分现实与想象,内在与外在。
  
  我想同是身为父母,培养一个孩子,不是指望他赚多少钱,或者多么体面威风。
  而是想教会他们,生活面前,不要盲目攀比,自大狂妄,也无需畏畏缩缩,自卑怯弱。
  物质条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败的唯一标准,健全完整的人格才是。
  穷养或者富养不是一个家培养孩子的唯一选择,爱、陪伴和鼓励才是。
  每个父母都应该告诉自己的孩子:
  
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热爱生活,踏踏实实的,就是幸福。
  
无论人生境遇如何,爸妈都会同你站在一起,在这个世界清白而努力地奔波奋斗。
  
作者| 吴桐,南方姑娘,热爱文字和大海。
  
主播| 凡珂,电台主播。个人微博:凡珂。
  
图片| 视觉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

Related Keywords

China , Germany , Italy , Yang Xin , Shandong , Hamburg , , Starbucks , Hamburg Coke , 杨澜 , 大女生 , 都是为了你 , 什么是教育 , சீனா , ஜெர்மனி , இத்தாலி , யாங் க்ஷின் , சாண்டோங் , ஹாம்பர்க் , ஸ்டார்பக்ஸ் ,

© 2025 Vimar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