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视角下&#

"二十四史"视角下的《元史》编纂_元朝


原标题:“二十四史”视角下的《元史》编纂
今天这个讲座的主题是《元史》,侧重于普及性,主要是向在座各位介绍一下《元史》的基本面貌。
在“二十四史”里面,《元史》这部书的存在感是很低的,大家一般不怎么关注它,也不会把它作为一部名著或者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加以讨论。假如是一部小部头的书,或者内容生僻的书,存在感低一点也没什么,问题是《元史》部头不算小,又属于历代正史之一,存在感还比较低,这就是它自身的问题了。简而言之,跟当初编纂的草率有很大关系。
《元史》的编纂,从历代编修正史的过程来看,是非常快速的,总计不到一年时间就编完了,这应当说比较少见。
元史的编纂
明朝洪武二年(1369),也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二年,《元史》就开始编纂。其实当时严格说来元朝还没灭亡,它的残余力量退回草原,仍旧打着元朝旗号,史称“北元”。但是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希望宣布元朝灭亡,否则明朝的合法性有问题。基于这样的动机,《元史》就开始编纂了,由朱元璋的手下文臣宋濂、王祎(最新的研究认为应当写作“袆”)任总裁。这两个人又找了16个儒生来负责编修,用了188天,编成《元史》159卷。洪武二年这次编纂并没有编完,因为当时缺乏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材料。元朝官修的史料大部分都没有涵盖到顺帝这一朝,所以工作暂时搁置。这次编纂,平均下来一天多一点就编成一卷,一卷有几千字到上万字不等,因此是非常快的。等到第二年,关于元顺帝的材料找来一些,他们就重新开工,依旧是宋、王二人总裁,又找了15人来编修(只有一个人两次都参加过)。这次耗时143天编成了53卷。比上次要费时一些了,平均下来基本是两三天编成一卷,因为这些材料是零散搜集的,需要加工,耗时就多一些。尽管如此,平均两天多弄出一卷,还是很快的。
最后把这两部分的编纂成果放在一起,有些内容还得再次拆分,重新整合。前后两次共编出212卷,拆分整合之后,最后定稿是210卷,而且很快就刊刻出版。累计《元史》的编纂时间,两次加起来一共331天,还不到一年时间。
相比之下,“二十四史”当中有些编纂是很慢的,比如清修《明史》前后拖了100多年。还有些虽然编得不算慢,但是开工拖延,像元朝修的《辽史》《宋史》《金史》三部正史,拖拖拉拉一直不开工,直到最后的元顺帝一朝才开工。只有《元史》开工又早、成书又快,在正史里面是少见的。关于《元史》的编纂过程,学术界有几篇文章比较著名,比如陈高华先生、方龄贵先生等等,他们的文章对《元史》的编纂过程以及编纂工作特点进行过深入分析。
在“二十四史”中,《元史》的部头不算小。部头最大的咱们都知道是《宋史》,其次是《明史》,然后是《新唐书》《旧唐书》,之下就是《元史》了。《元史》的体量与两《唐书》接近,略少一点点,在“二十四史”中排名第五。
这么大部头的《元史》,不到一年时间就编纂出来,这是因为有一些现成资料可抄。第二次编纂的时候,材料很多来自临时征集,可能也参考了一些能见到的元朝官书,但是到底利用了具体哪些材料、哪些书,目前还没有定论。而第一次编纂的、占了《元史》大部分内容的书稿,参考资料相对比较清楚。一般认为第一次编纂的书稿中,本纪源于元朝官修《实录》,志和表基本源于元朝后期官修的国家典制著作《经世大典》。元朝的《实录》,今天完全见不到了。《经世大典》也已散佚,但是今天还能见到很小的一部分。至于《元史》第一次编纂书稿中的列传,材料来源稍微复杂一些,现在通常认为主要也来源于《经世大典》。《经世大典》中有一部分内容叫《臣事》,专门记录官员们的生平事迹,汇集了很多人物传记资料,它可能是《元史》列传的主要材料来源。不过并不是单一来源,有些列传可能另有来源渠道。总之,《元史》之所以编得快,就是因为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有现成资料可抄,而且这些资料比较成型,拿过来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完事。关于《元史》的材料来源,有一些可参考的研究,比如王慎荣先生主编的著作《元史探源》,以及陈高华、陈新元等学者讨论《元史》列传史源的文章,等等。
《元史》编纂的特点
《元史》编完后,两位主编起草了一份《纂修元史凡例》,解释这部书的编纂原则。通过这份《凡例》,可以看出《元史》编纂的一些特点。
《凡例》共五条,第一条讲本纪是怎么编的。其中说:前代史书的本纪有两种写法。一种像两《汉书》本纪,“事实与言辞并载”,既讲史事,也收录了很多诏书、奏议之类的文件。另外一种像《新唐书》本纪,特别简明,就是一个干巴巴的大事记,没有多余的东西。现在修《元史》,本纪按照第一种写法来写。我们可以看到,《元史》本纪内容比较杂,不仅是一个大事记,而且写了很多不算大的事,还转引了一些文件或者文件摘要。所以《元史》的本纪多达47卷,占全书总卷数22%强,比例在“二十四史”中是相当高的。不过今天看来,这里面恐怕有编纂者“偷懒”的因素。因为《元史》本纪(除《顺帝纪》外)改编自元朝的《实录》,《实录》会按照年月日记录很多事情。《元史》编者如果想把本纪编成精练的大事记,就需要花很大力气对《实录》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压缩,文字上也要做到言简意赅。为了赶进度,不如删得少一些,即使内容比较臃肿,也在所不计,相反还自我标榜是“事实与言辞并载”。当然这种偷懒,今天看来是一件好事,虽然搞得《元史》本纪篇幅比较大,内容芜杂,但是却保留了很多原始的甚至是独家的珍贵资料。
第二条讲志。《元史》编者把前代正史的志分为两种。一种以《新唐书》的志为代表,这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特点是“悉以事实组织成篇”,就是对相关材料重新组织,提纲挈领,融会贯通,最后完成的作品具有一定原创性。《元史》编者认为这样太麻烦了,“考核之际,学者惮之”。他们的选择是另外一种,以元修《宋史》的“志”为代表,特点是“条分件列,览者易见”。就是说,基本不重新组织,也不怎么融会贯通,就直接把材料一条条地罗列上去,主要做的是精简、压缩工作。其实这也是一种偷懒的办法,当然保存材料也多一些。
《元史》的志共分13种、58卷,编纂水平不是很高,但就内容而言,覆盖面还是比较全的。“二十四史”当中,有一些没有志,有志的,篇目设置也不完全一样。就《元史》的志来说,篇目设置比较完备,该写的基本都写了,写得好坏是另外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该写的志没有写,就是记录文献保存情况的《艺文志》。到清朝,有好几个学者给《元史》补了艺文志,现在都能见到。
第三条讲表。前代正史有些有表,有些没有表。《元史》编者认为,元修《辽史》《金史》的表编纂较好,比较充分地利用了相关零碎材料,来反映一方面问题,概括一类现象。因此仿照《辽史》《金史》,一共编了6种表,包括后妃表、宗室世系表、诸王表、诸公主表、三公表以及宰相表,共分8卷。应该说这些表都很重要,虽然有一些错误和疏漏,但还是保存了很多重要的零散信息。到清朝,钱大昕又为《元史》补了一份《氏族表》,这个补充非常有眼光。元朝是一个多元民族的王朝,蒙古人、色目人各有好多分支,分为不同的部族、氏族,而且基本都没有姓氏。对一些著名的蒙古人、色目人进行定位,搞清他是哪个部族氏族甚至家族的,和谁是同一个氏族或者一家人,祖父父亲兄弟儿子孙子都是谁,往往十分困难。钱大昕就对这方面的材料进行了汇总和梳理,对研究者非常有用。
第四条讲列传。列传是历代正史的主体部分,各史的列传在编纂方法上差不多,因此《元史》编者称,列传并未刻意效仿前代某史,而是“准历代史而参酌之”。在内容编排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与皇室有关的一些特定人群,包括后妃、追尊诸帝(死后被追尊为皇帝的皇族成员)、宗室和外戚。第二部分是普通的中上层贵族官员。这部分有一个重要特点,编者把人物分成两大块,先写蒙古人、色目人,从蒙古帝国建立写到元朝灭亡,然后写汉人、南人,又是从蒙古帝国建立写到元朝灭亡。这种写法是其他各朝正史都没有的,很有可能来源于元代官修《经世大典》的“臣事”部分。第三部分,是所谓“类传”,即一些身份上有特定标签的人,分门归类各自立传,不限于中上级官员,也包括一些下级官员甚至平民。哪些标签能成为类传的选项,历代正史大同小异。《元史》类传包括:儒学、良吏、忠义、孝友、隐逸、列女、释老、方伎、工艺、宦者、奸臣、叛臣、逆臣以及外夷。其中《释老传》比较有特点,记载僧、道事迹,

Related Keywords

South Korea , Jiande , Qinghai , China , Mongol , Khabarovskiy Kray , Russia , Xiaoyi , Shaanxi , Liaoning , Song Chi , Cholla Namdo , Songyuan , Jiangsu , Zambia , Han , Soviet , Genghis Khan , Ming Chen , Masashia Chi , Song National History , Imperial National History Hospital Do , Imperial National History Hospital , National History , Research It , Yuan No National History , Imperial National History , Union Codification Guo , Imperial National History Dean , Twenty Four Histories , Codification Yuan , File Or Abstract , Record , Qing Dynasty , Mongol Empire , Robinson Dukes , Jiande King , Pass Genghis Khan , Monica Pass , Confucianism Pass , Yuan Record , Yuan Zhao , Yuan Country , Code Constitution , Revised Chi , Soviet Union Codification Guo , Cis King , Soviet Union , Code Record , Monument Pass , Sohu View , தெற்கு கொரியா , கிங்காய் , சீனா , மங்கோல் , ரஷ்யா , ஷாங்க்ஷி , சாம்பியா , ஹான் , சோவியத் , கெஂக்‌ஹிஸ் காந் , மிங் சென் , தேசிய வரலாறு , ஆராய்ச்சி அது , இருபது நான்கு வரலாறுகள் , பதிவு , குயிங் ஆள்குடி , மங்கோல் பேரரசு , யுவான் ழோ , சோவியத் தொழிற்சங்கம் ,

© 2025 Vimar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