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教授认为,碳市场作为一种促进减排的市场机制,允许碳排放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通过市场进行自由配置,相比行政手段,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
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有望大幅降低全社会总的减排成本,助力我国较早实现一个相对较低的排放峰值,而这也将降低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难度。
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进程中,中国石化共有21家单位被纳入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北、重庆6省市的碳排放权试点交易。截至2020年底,试点企业累计碳交易量1752万吨、交易额4.4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交易量、交易额的4%左右。
中国石化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副总经理陈广卫介绍,通过参与试点碳交易工作,尤其是随着碳交易履约成本的进一步增加,企业更加关注和重视碳排放管理工作,例如,在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时,会主动考虑因碳排放产生的影响,推动了碳排放管理在企业内多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促进了企业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责任的落实。
段茂盛认为,全国碳市场运行后,被纳入全国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将直接感受到全国碳市场“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没有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将会主动考虑全国碳市场发出的碳价信号,这对于促进低碳投资,避免高碳投资的锁定效应非常重要,碳市场的价格信号在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显得尤其及时和重要,对确保我国走绿色复苏而不是靠高碳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非常关键。
更强减排信号持续释放
企业纳入到碳市场之后,初始阶段的碳排放配额为免费分配,未来将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制度。
曾庆祝以2019年为例介绍,采用碳排放强度下降法的111家企业中,73%的企业排放强度下降,采用历史法分配的228家企业中,60%的企业排放量下降。2014年至2019年,湖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节能降碳的同时,呈现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面对“双碳”目标的紧迫形势,从中长期看,全国碳市场建设一些关键要素的设计也需要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碳市场的效果如何,需要实践检验,其设计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适应外部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段茂盛说。
“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排放上限并不是事先确定的绝对量上限,而是基于排放强度的上限。以发电行业为例,发电量越多,允许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越高。”段茂盛认为,全国碳排放达峰要求碳市场覆盖的行业排放更早达到峰值,因此,全国碳市场需要尽快出台比较明确的绝对总量,而且需要明确总量将逐步收紧,给市场更加强有力的减排信号。
此外,段茂盛指出,在全国碳市场中要尽快引入有偿配额分配方法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的比例,降低免费分配方法的作用。这将确保一个较高的碳价,从而不但有效促进国内的减排,也可以有效应对外部政策变化,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对我国出口的可能影响。
更多行业将被纳入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