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的推行对IPO整体上而言是个极大的利好,会推动一些优质公司与高成长公司积极涉足资本市场,接下来IPO的发展形势同样应属于持续看好态势。拟上市企业应注意财务和信披的规范性,同时要在维持经营团队稳定和市场不断增长的同时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公司业绩。”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的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6月28日,随着力芯微和工大高科两家公司的挂牌上市,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已经突破300家。截至6月28日,这300家公司总计募资超过3743亿元,总市值达到5.12万亿。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企业数量突破300家的同时,6月科创板迎来一波申报高峰,6月1日至6月30日,科创板受理企业数量已达到61家,占上半年受理总数的60%以上,超过今年前五个月受理企业数量的总和。
6家公司市值超千亿
数据显示,在300家公司中,相对发行价涨幅最高的五家公司分别为纳微科技、美迪西、爱博医疗、东方生物、心脉医疗,涨幅分别达到1225%、1184%、1054%、1011%、884%。值得注意的是,除纳微科技属于新材料行业外,其余四只股票均属于医疗器械服务行业。
从地域分布来看,据统计,除三家注册在境外的公司外,其余297家企业的注册地址分布在19个省和直辖市。数量排名前五的省和直辖市分别为:江苏省58家、广东省48家、上海市43家、北京市42家、浙江省26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科创板企业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104家,生物医药行业69家,高端装备制造行业57家,新材料行业33家,节能环保行业25家,新能源行业12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这两个行业企业数总和占比过半。
研发投入是科创板企业“硬科技”的体现,科创板的公司平均研发支出大幅领先主板和创业板。2020年科创板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为1.14亿元,明显高于主板0.76亿元和创业板0.42亿元;2018-2020年,科创板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年复合增速为23.22%。
经济学家宋清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科创板成立两年来的表现不俗,不但吸引了一大批具有真正“硬科技”的企业在此上市,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而且还促进资本市场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迈入全新的阶段。
在宋清辉看来,接下来,注册制应该进一步把权力交还给市场,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建立起供需平衡的市场内在机制,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增强注册制发行制度的包容性,以及市场化的定价配置制度。
银河证券6月26日发布的研报显示,科创板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2019年7月26日至今,科创板估值均值为71.22,中位数为71.92,自2020年8月左右达到高点后开始震荡下行,目前估值为58.56,远低于历史均值。基于科创板高科创属性和标的稀缺性,估值溢价有望持续。
2021年第一季度,科创板营业收入总体平均增长率为70.55%;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78.54%,表现亮眼。同时,科创板的流动性持续改善,基金持续增配,两融余额充足。银河证券认为,疫情对科创板业绩影响逐步消散,科创公司基本面恢复,全年增长有望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科创板股票相继纳入沪股通标的、富时罗素A股指数、MSCI旗舰指数;同时,首只跟踪上交所科创50指数的ETF产品“金瑞上证科创50ETF”登陆纽交所,科创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