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住址:湖里区海山路
●家庭心愿:希望全家人身体健康,家庭后代继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党和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厦门日报讯 (文/记者 赵张昀 图/记者 林铭鸿)在侯德顺非常朴素的家中,他把鲜红的证书和奖章一字排开,慢慢地逐一介绍着:这是纪念福建解放六十周年的证书和奖章,还有胜利功勋荣誉章;那是中共党员的党费证,以及离退休干部荣誉证……最新的一枚,是这个月刚获颁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看到这些奖章,我的脑袋里就有了‘地图’。”侯德顺说,他17岁便参军入党,如今已有74年党龄,曾参与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福建,后又参与鹰厦线等铁路的建设和验收等等。这些奖章和荣誉证书,记录了他从北到南的战斗回忆,他是用自己的脚步,绘出了这幅忠贞不渝追随党组织的地图。
侯德顺和妻子吕秀珍共有4个子女。自上世纪50年代起,吕秀珍跟随丈夫一道,追着铁路建设的轨迹,从杭州、福州到厦门等地,一站站地迁徙,几乎是一年搬一次家;受丈夫影响,吕秀珍在1980年成为一名党员,如今党龄已经41年。
党龄相加达到115年的夫妻二人常开“家庭党课”:一领到新的党员学习材料和阅读书刊,吕秀珍就会在几天内读完,并将内容一字一句读给丈夫听。“我们虽然是‘老同志’,但也要积极跟上党的步伐,常读常新。”吕秀珍手边,就放着一本《领航——从一大到十九大》。
家访时,两个女儿替年迈的父母,讲述了许多故事。她们说,自记事起,就深受这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党性修养藏在生活的点滴里。
父亲侯德顺是清廉而原则分明的。侯雅丽回忆,住在部队大院时,总被严格地教育要节约水电、爱护设施、公私分明,“在我印象里,父亲从不对党组织提要求,也不为自己和家人谋好处。”
母亲吕秀珍是热心、友爱的。谁家小孩需要照顾了,吕秀珍第一个前去帮忙;下雨了,大院里没来得及收的衣服被子,她都替大家收起来了;在退休后,邻居们常常能看到她主动为小区清扫道路边角的身影,她乐在其中。
父亲和母亲都是勤勉、好学的。夫妻二人都出生在东北农村,文化起点并不高——侯德顺曾是“放牛娃”,参军后在扫盲班开始读书识字;吕秀珍也只上了3年小学。但二人都积极上进、非常用功,从未停止学习知识。侯德顺从目不识丁,到自考中专文凭、自学党的理论知识,并成为了单位的主任教员,挑起了给新人讲课的任务。
说到这里,侯德顺拉起记者的手走到书房,展示他收藏的满满一柜子书籍,有已经泛黄的马列著作,也有最新的理论学习丛书。“这些啊,都是他的宝贝!时常都要摸一摸、看一看的。”吕秀珍在一旁笑道。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