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围炉话&

文化周刊 | 围炉话火锅-新闻中心-南海网


时间:2021-07-17 09:09:01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前些年,在南昌市郊海昏侯墓葬内,出土一只青铜制作的火锅,该器物做工精细,这个火锅是个三足器,支撑比较稳定。上端是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便于盖上盖子,下端连接着一个炭盘,之间并没有连通。这是个实用型的火锅,因为它有被用过的痕迹,炭盘里有炭迹,锅内也有使用过的迹象,甚至还有板栗等残留物。考古专家考证,这是一个距今有两千多年的青铜火锅。
  到魏晋时期,火锅更加盛行,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开始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的火锅,开始了对锅底的研究,鸡汤锅、麻辣锅等各种汤锅应运而生,而火锅器具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位十足的火锅“吃货”。他发明了“五熟釜”,在铸造时将鼎中的空间分成五部分,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鼎分五格,可以将猪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这类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内,从而能吃到五种不同风味的火锅,这可能就是“鸳鸯火锅”最初的模样吧。
  南宋闽人林洪曾经在冬季的武夷山内,捕获一只肥美的野兔,但山中没有厨师,林洪不知以什么烹饪方式来处理大自然的这份馈赠。一位老食客告诉他:“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用筷子夹着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热气蒸腾的汤水中一撩拨,马上变出云霞一般的色泽,再蘸上“酒酱椒料”制成的调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种更鲜美泼辣的味道便立即激活了味蕾。林洪将这种烹饪方式命名为“拨霞供”。随后“拨霞供”从山野间传入市井,人们从中得到创造美食的灵感,将“涮”字诀广泛应用于餐桌之上,不独兔肉,其他肉片与菜蔬均可一涮而熟,蘸酱食之。此法传至今天,人们称之为“涮火锅”。
  到了明清时期,火锅尤为盛行,不同地区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火锅派系,比如巴蜀的麻辣火锅和北京的铜锅涮肉等。火锅还因为得到清朝皇室的青睐而成为“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就有“野味火锅”的记载。清末火锅在宫廷中十分流行,金易在《宫女谈往录》中记载:“每年冬天宫里都要吃上整整三个月的火锅。从农历十月十五日起,每一餐都会添上火锅;直到次年正月十六,才会把锅子撤掉。”
  进入“民国”,火锅彻底成为一道平民美食。郭沫若在为好友剧作家于伶过生日时邀请他吃了顿火锅,并做了首打油诗向好友解释当时重庆最通俗的火锅吃法:“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或烫肉片子,或烫菜叶子。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
  近现代,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材质有紫铜、黄铜、紫砂、搪瓷等,功能也有用电、燃气、固态液体等等,便捷干净。
原标题:围炉话火锅

Related Keywords

Beijing , China , Nanchang , Jiangxi , Chongqing , Yumin , Sichuan , South China Sea , Brunei General , Brunei , Wuyishan , Han Jiangdu King Liu , Guo Moruo , Center South China Sea , Western Han Jiangdu King Liu , Song Min , Hillb No Cook Forest , Mountain Inter , Qing Dynasty Royal , Qing Dynasty , Lunar New Year October , Modern As Country Economy , பெய்ஜிங் , சீனா , நங்சங் , ஜியாங்சி , சோங்க்கிங் , ஸிச்வாந் , தெற்கு சீனா கடல் , புருனே , பாடல் நிமிடம் , குயிங் ஆள்குடி ,

© 2025 Vimar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