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越报道 日前,气候智慧型农业——华北平原与东北地区秸秆还田与土壤健康技术培训班及田间开放日活动在阜新市举行,旨在培养和储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人才,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记者从会上获悉,到2025年,我省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达到2000万亩以上,形成促进秸秆科学还田与土壤健康的配套种植制度体系,实现环境保护和粮食稳产增收。
气候智慧型农业生产是一种农业发展新理念,既能通过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又能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核心目标是固碳减排、稳粮增收,是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为农业大省,多年来,我省在提升粮食产能的同时,也生产大量的秸秆。但由于秸秆还田覆盖比例偏低、农业作业农机农艺结合不足、冬季低温持续期长等,造成秸秆分解速率低。同时,秸秆粉碎还田造成土壤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加,影响种子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可以说,秸秆还田还面临着技术、能力等方面的障碍。
针对以上问题,省农业科学院依托农业农村部旱地耕作制度创新团队和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多年研究成果,重点集成示范玉米秸秆覆盖少免耕技术模式,已在我省示范推广400多万亩,集成示范玉米种子包衣、秸秆覆盖还田、免耕、缓释肥减量施用、病虫害迁移防控等技术,减少水土流失、防风蚀,减少农机进地作业3次。秸秆全部还田较传统耕作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土壤风蚀降低92%,耕层土壤含水量提升3.9个百分点,土体储水量平均增加31毫米,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北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新闻推荐
本网站各类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所有 北国网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