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注意饮用水卫生、警惕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防中暑……(引题)
洪涝灾害健康知识点请收好(主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继河南省“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之后,台风“烟花”也两次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导致浙江、上海等地出现了特大暴雨,多地极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大灾之后易有大疫”,为了预防洪灾之后可能发生的疫情,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等相继发布洪涝灾害健康知识提示,为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指导、建议。此外,医学专家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
因水源污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最易发生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提示: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污染和工厂化学物质污染,喝这样的水,用这样的水淘米、洗菜、洗锅碗瓢盆或刷牙、漱口,就很容易得病、传播疾病及引发化学性急慢性中毒。
因此,发生洪涝灾害地区群众要特别注意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者只喝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取水点远离粪便、垃圾、污水;已受污染的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澄清和消毒处理;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水源一定要进行消毒。
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人们饮食卫生有哪些注意事项?中国疾控中心建议,饭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物要分开;肉和水产品要煮熟煮透,不生吃水产品;生吃瓜果蔬菜时一定要用洁净水洗干净,少吃或不吃凉拌食品;不吃病死、淹死的禽畜;剩饭剩菜要彻底加热后再吃。
7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指引(2021年)》(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提示,应及时处理被洪水浸泡过或腐败变质的食品,不食用任何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可蒸煮食品应充分加热后食用,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因长时间洪水浸泡造成皮肤红肿、损伤者应及时就医,也可用碘伏或其他皮肤消毒剂涂抹消毒。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徐胜勇补充说,灾区老百姓还应该注意休息,提升个人抵抗力,一旦发生外伤需尽快地进行处理、消毒,如果发现群体性事件,比如聚集性三人或三人以上有类似症状需要尽快上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