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小哥买38㎡房&#

清华小哥买38㎡房子后,以拾荒为生:我获得了另一种自由


2021-06-27 23:28:12 来源: 一条
举报
分享至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80后王子白,
  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从小在7㎡的胡同杂院里长大。
  从2004年清华大学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至今,
  他已有17年没工作,
  尝试另一种低成本的生活:
  不贷款、不网购、不点外卖、不网约车,
  偶尔靠卖画维生,
  在街头拾荒中,获得一种自由。
  ——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边缘人,他心知肚明,
  但丝毫不后悔。
  2008年,他在北京次渠
  申请了一套38m²çš„经济适用房,
  10年后交房,倾尽所有买下,
  用一万块钱,亲自上阵装修,
  房子看起来通透、清简,没人相信只有38m²ã€‚
  立夏那天,
  一条来到王子白在六环的家,
  和他聊了聊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撰文 | 陈沁 责编 | 陈子文
  近6环,亦庄和通州交界的地方,脚手架与高楼错落成片。日头照得人昏昏欲睡,街边几乎见不到人,我们穿过蓝色隔板间隔开的施工工地,驶进一个小区。
  “房子是一座监狱”,但人总得有个家。2008年,王子白申请了一套38m²çš„经济适用房,2018年底才拿到手。二楼顶头的一间,已经是整个小区最大的户型。其他“监狱”,只十几平米。楼道昏暗逼仄,穿过两扇嘎吱作响的推拉门,才走进他的家。
  家门上边,挂着“老中医王栋”的牌匾——王子白一贯的戏谑风格,却又满含命运的巧合与无常。
  小时候他住在北京胡同,老中医王栋就住对面。后来,王栋死了,王子白成了一个北京病人,“没人给我看病了”。某天夜里,王子白把这个牌匾“偷”了过来,将它挂在房门上。他们都姓王,“栋”本身就是房子的意思。他喜欢这种巧合,以及这种巧合背后,一种命运的错位感。
  进门后左手边,那扇悬挂在卫生间墙上的招待所牌匾,尤其惹眼。20多年前,北京胡同深处,王子白家附近的一个招待所,是小姐和皮条客的聚集地。后来,他将牌匾捡过来做软装。
  他喜欢收集旧物,关于过去的记忆,光明与黑暗并在,都是时间的烙痕。
  王子白极瘦,身体平的像一块铁板。今年38岁了,仍似一个小男孩。那副白色的镜框,戴了十几年了。眼睛里始终有神采,不停观察着身边的人与世界。
  2004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只做过几个月房产销售,此后再未工作过。10多年来,靠卖画维生,但已经好些年不卖画了,也不舍得卖。
  十几年前,他被确诊AIDS。现在,病毒已经侵入眼球,干很少的活儿,常常眼前一黑,便瘫软在地。死亡像深渊里的马车,随时都可能朝他驶来。
  在他眼里,自己就是一个“庶民”,只能做最草根的事情。
  王子白拾荒已经20多年了,在街边,看到瓶子就想捡起来,“拾荒是一件特别自由的事儿”,没有任何成本。
  一天夜里,我们跟着他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步行了半个钟。逆着人群,香水与汗液的气味扑面而来。这里的喧嚣与热闹,似乎并不属于他。
  忽然,他在街边捡起一支被人遗弃的玫瑰,闻嗅一路。在6年前的一篇专访里,他曾说,“被遗弃的东西本身就有一种悲情”。或许,这是他痴迷于拾荒的原因。
  
生活在38m²çš„经济适用房
  王子白一辈子没怎么睡过正经的床。
  他在北京胡同里长大,一家三口蜷缩在7㎡的空间里过日子。夜里,父母搭一个板儿,把单人床接成双人床,三个人挤在一起睡觉。白日,再把木板儿收起来,不然根本无处下脚。“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树从床里头长出来。”
  童年的娱乐,是和小朋友们去长安街边上的草丛里抓蚂蚱,逮到一只,就往小罐头瓶里放,几十只大小各异的虫子在瓶子里互相残杀,仍旧顽强地活着。他回忆胡同里的居住环境,就像困在瓶子里的虫。
  这套38m²çš„经济适用房,他等了10多年才盖好,40万左右的价格,一万块的装修费用,家具都是些“破烂”。
  第一眼看到房子时,他觉得这不太像人住的地方。两间卧室都是2×2米的,一间常年暗无天日,一间虽有阳光,但连一张床都搁不下,只能放折叠床。
  工人来,只干了一个星期的活儿,砸墙、走线路,其余装修都靠王子白自己完成。白天干活时,就听听《红楼梦》,最喜欢的角色是早亡的秦钟。他性子慢,也不着急,刷墙、装灯、铺瓷砖,一点一点完成,像谈一场漫长的恋爱,一种“精疲力尽的快乐”。
  1997年,下岗潮。王子白的父母从此没了工作,母亲去做清洁工,父亲则去捡废品。耳濡目染,他看到大街上的废品,都会捡回家交给父母变卖。
  这个习惯持续了20多年。拾荒带来一种自由,不在世界的秩序范围之内:不用与人社交,不必面临妥协。夜风吹拂在脸上,你只是捡拾起被人遗弃的东西,就能生活下去。当然,这是一种需要降低物欲的生活。
  他用经年累月收集的废品,装修他38m²çš„家。
  2008年,王子白家的胡同拆迁,他把拆迁后被遗弃的东西,一一收集起来。世界飞速变化,对旧物的痴情,是他“在飞速变化的世界里的一种抗争”。
  一间卧室的门,是他当年住胡同时自家厨房的门,上面布满油烟渍,他拿过来做成推拉门,仍旧嫌小,又在门周围拼了一圈木条,涂上绿色再做旧了,装上去时,还是窄了,只能在门框那里,再垒一摞书。
  0.8m²çš„阳台,放着一把绿条纹的旧躺椅。拆迁的时候,一个老太太拿着这把躺椅,向收废品的人蹒跚走去,只卖两块钱,被他立即截了下来,他拿着躺椅就跑,如获至宝。
  童年,每逢入夏,胡同里的孩子们都拿着一款类似的躺椅,在胡同口躺成一排。最大的孩子20岁,最小的4岁,大家几乎一丝不挂。晚风徐来,一具一具肉身昏昏睡去,就像躺在大型洗浴中心,他怀念那个时代和一去不返的童年。
  折叠桌上,摆着粉红色和乳白色的废弃信报箱。都是手工做的,留有人的余温。旧时光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信报箱,订牛奶、订报纸,每天早上按时打开,像赴一场约会。
  沙发都是废品站捡的。一个放在饭厅的皮箱,是上几辈人留下来的旧物。圆形的时钟,不知挂在何处,就做成桌面,放在一间卧室里。
  他喜欢宫崎骏的电影,那种纯粹的东西。《千与千寻》中,千寻到了汤婆婆那里,被抹去了姓名。从此只知日复一日卖苦力,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而王子白始终希望把记忆留住。
  但他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他而言,似乎无解。一个无业游民?一个边缘人?一个艺术家?——像别人称呼他的那样。
  “我觉得也不能算艺术,我始终在做一个手艺,陶醉在一种劳动里面,类似于织毛衣或者种花,用一种不合作的方式去抗争。”
  
时间,永不重来
  大学时代,王子白就“走上了邪路”。
  他沉迷于拍摄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用快门记录千禧年初的北京胡同巷陌:倾塌的平房,普通人困窘的生活,和荒芜颓败的家园。
  摄影 《Homeless》 2001-2004年
  大学毕业后,他的两个好哥们儿,在798租下一个小房子,打算办个小画廊,代理王子白的作品。原先,那还是一片芦苇与杂草丛生的荒地,他们一砖一砖亲手把画廊盖起来,建造理想中的乌托邦。
  开张的第一天,一个法国雕塑家到访,他看到王子白的摄影,爱不释手,提出用100美元,买王子白的一张照片。几人拿着钱就去下馆子,展望着光明的前路。
  王子白意识到,或许他可以做艺术。画画、摄影、装置,20年一晃眼就过去了,始终没有回头,也始终很边缘。
  装置《如果还有时间》2014-2015年
  《如果还有时间》,可能是他最让人动容的一件装置作品:几十个逆行废弃钟表。
  2017年,王子白的好友摄影师任航跳楼自杀。这组装置的第一个钟表,是任航的遗物。后来,他陆陆续续从废品站和旧货市场捡了几十个钟表,改变机芯的结构,让它们都逆时针旋转。
  王子白好友任航的遗物,逆行钟表
  王子白改变钟表机芯结构
  他始终梦想有一天,能让时间倒流——包括他自己和任航,都可以有机会重新选择生活。
  这组钟表,现在放在他父母甜水园的家中。我们拍摄那天,日光很好,王子白提议将这些钟表摆到室外。他一个一个将钟表搬到天台,小心翼翼地擦拭掉薄薄的灰尘,再逐一给它们上电池。
  很快,几十个钟表充盈着我们的视野。时间,令人目眩神迷的时间,张开血盆大口的时间,只能期望倒流、却永不重来的时间,在“废弃物”中纷纷逆时针旋转起来。
  “一些经历和选择,往往让人追悔莫及。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对身体的疾病。我总觉得自己是浑浑噩噩,跟着感觉被推到了今天,慢慢走到一个悬崖的边上去了。 如果时间倒流,可能会避免掉一些选择。”他说。
  架上绘画 《欢乐时光ã

Related Keywords

Beijing , China , Sanlitun , Anhui , Thailand , Laos , Tongzhou , Tongli , Jiangsu , France , Wang Dong , Guangdong , Ren Hang , Wood Tu , Qin Zebian , Tsinghua University , Bath Center , Laos Medical Wang Dong , Chang An Avenue , Red Mansions , Main Street , Order Milk , King Friends Ren Hang , Description King , Thailand Bangkok , 拾荒 , 旧物 , 钟表 , 胡同 , 废品站 , பெய்ஜிங் , சீனா , அன்ஹுய் , தாய்லாந்து , லாவோஸ் , பிரான்ஸ் , வாங் டாங் , குவாங்டாங் , ரென் செயலிழக்க , குளியல் மையம் , சாங் ஒரு அவென்யூ , சிவப்பு மாளிகைகள் , பிரதான தெரு , தாய்லாந்து பாங்காக் ,

© 2025 Vimar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