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二室 2021年07月1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网讯 1966年秋,“文革”动乱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进行全国各地大串连。我弟弟刚刚高中毕业,没有大学可考,就从江苏到北京再到武汉,当时我在武汉外国语学校工作,不少师生外出串连,我们剩下的人就天天读《人民日报》社论,看或写大字报,实在无味又无奈。于是我和弟弟商量一起去韶山,去参观毛主席故居。坐火车没有钱,也很乱,无多大意思,正当犹豫时,报纸上报导有某学校学生发起了徒步串连,觉得这形式不错,于是决定徒步而行,第二天清早便简装出发。既无地图,又无方案,想沿着京广铁路走准没错。就直接以汉口车站为起点,一直向南走,走了一整天,才找到一个红卫兵接待站,位于武昌县山坡村。招待我们吃的是萝卜、白菜、大米饭,米饭是用新做的木桶蒸的,一股浓浓的木鯹味。当时又饥又渴又累,管它什么味,狼吞虎咽了第一顿饭,喝了一大碗米汤。弟弟是学生不收钱,我是教师每顿收八分钱,太便宜了!睡的是地铺,男、女各一间,就这样度过了难忘的第一天。次日清早忍着腿酸脚疼,继续前行,半路上有一支学生徒步串连队,扛了大红旗,挺精神气的,与他们沟通后就与他们一路同行,路上又唱革命歌曲,又读毛主席语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走起路来感到轻松多了。
走了六七公里,到了贺胜桥,1926年8月,北阀军和北洋军阀吴佩孚在在汀泗桥和贺胜桥有一场生死决战。汀泗桥三面环水,一面群山叠嶂,山壁陡峭,易守难攻,北阀军与叶挺独立团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击溃了吴佩孚主力,俘敌三千五百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平淡无奇的地方,却承载着这么不平凡的历史。
过了贺胜桥,前面就是咸宁了。到了咸宁天气骤冷,弟弟仅带了一件薄外衣,不能御寒。我就想向当地人借件毛衣,问了几个人都说没有,后来遇到了一个好干部,他把自己身上的绒衣脱下来给了弟弟穿,让我们非常感动。我再三致谢,承诺回家即寄回。在这里,听老乡说去长沙走公路近一点,于是决定不再沿铁路走,改走公路,前方目标是崇阳。
走到崇阳,我们的脚起了水泡,疼痛无比,下楼梯只好扶着栏杆一步一步跳下,晚上用热水洗洗,把泡挑穿,抬高脚睡了一晚好多了。又听人说离此不远有个地方,叫平江,是老革命根据地,应该去参观一下。于是我们又改变了路线,先去平江。也就与小分队分开,各自前行。可是去平江要翻过一座高山,这对平原长大的我们又是一个考验,再难也得咬牙上。爬了大半天终于到达了海拔一千八百公尺的山顶,站在上面上看一片蓝天白云;下看小盒子似的房屋错落有序;远看湖水白茫茫。弟弟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山顶太美了!”休息片刻就慢慢下山,因山上没有吃的喝的,山下才有接待站。
到了平江,想拜访一下参加平江起义的英雄,经老乡介绍,我们见到了一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年近70岁,白发苍苍,精神矍铄,中等个儿的老奶奶。她一见到我们格外亲切,听介绍人说我们是特地爬山过来访问老革命根据地的英雄的,她就很自豪地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生涯。让我们记忆最深的是她青年时就参加革命,后来跟随红军四方面军去长征,经过了三次过草地爬雪山,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到达陕北时只剩下很少的女同志,她们身上长满了跳蚤和虱子,马上洗澡剪头发,把衣服放在锅里煮,杀死虫子后晾干缝补再穿。虽然历经艰险,但心情很乐观,因为终于回到了娘家,见到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一起浴血奋战过的老同志,接着她给我们讲了平江起义。那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湖南平江地区的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过几次暴动,并组织了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1928年,我党在国民党军独立5师1团秘密成立了党组织,由彭德怀和滕代远同志领导。
在与国民党军的清还乡团进行斗争时,党中央决定,适当时进行起义。起义后解除了国民党军独立5师、反动民团和警察的武装,占领了平江城,她还带我们去看了当时的战场(现在是稻田),激战后遍地是死尸,血流成河。平江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在湖南的反动统治,壮大了红军力量,推动了平江一带至湘鄂赣边界地区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她亲历了这一切,后参加了红军。随部队去长征,参加解放战争,解放后回到平江县工作直到离休,随从我们的一位老大妈补充说这位老红军回来后一直保持者我军的优良作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在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她把家里本来就不多的粮食拿出来分给比她更困难的乡亲们。多次被评为平江地区的模范干部,这次访问深深感动了我们,教育了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课。让我们刻在心里,永不忘记。
接着继续前行,向长沙进军,虽然我们精疲力竭,但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又在路上走了几天,天天是萝卜、蔬菜、大米饭,习以为常了,饭量反而大增。好在到处都有接待站,整天供应,脚疼也好多了。其中有一天值得记忆。那天在山上走了大半天直到暮色降临,还未找到接待站,天气也越来越冷,肚子咕咕直叫,山上行人稀少,心里不觉紧张起来,难道今晚要在山上度过?正当愁容满脸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光点,说明有人家,正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加快步伐去找,直奔火光走去,确实是一户人家,敲门说明身份,恳请他们留我们住一宿,主人很友好地请我们进去,这时他们一家人正在屋内围着火堆取暖。女主人忙前忙后为我们准备晚饭和住宿,难得吃到了一顿有肉(腊肉)的晚餐,睡了一晚暖烘烘的被褥。在家里生活惯了一切都很平常,在外苦了十几天,对饭和床有了特别的味道,好享受啊!次晨再三致谢后告辞。他们说别客气,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客人,热情接待是应该的。一句话让我们温暖了几十年,多么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一路上接待站服务人员的热情接待也使我们难以忘怀。
之后到了长沙,我们休整了一下,去参观了毛主席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她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之称。毛主席曾在这里求学、任教8年。他后来为学校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为校训。看到他长年洗澡的一口井还在。毛主席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也曾徒步游学多个地方,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面貌。啊!原来徒步游是毛主席发明的!毛主席从这里走上职业革命道路的。
我们在长沙时没有想到去游别的景点,只记得买到了一个放“毛主席语录”的小背包,还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当时很时尚。我在家里放了几十年作纪念。在那里还吃到了最新鲜、最便宜(1角2分钱1斤)的小蜜桔,真如甘露一般香甜,久久难忘。接待站饭菜也提高了质量,让我们舒心地过了两天。由于对韶山的向往和敬仰,无意再留。
接下去就向最后目标冲刺。从长沙乘车到韶山仅需二个小时,但我们坚持步行而去。又走了两天,一路下雨,道路泥泞,山坡滑溜,真是寸步难行。但也苦中有乐。爬到半山一看,啊!好美的风景!两边青翠葱葱的竹子、云朵在半山腰中漂浮,忽上忽下流动,当要飘到身边时,我们便投入浓雾中,周边景物朦朦胧胧。云朵飘过,又是蔚蓝天空,青山连绵。走呀走呀!又是一天,直到傍晚。忽然听到呼叫声,“到了到了!”,向前一看,前方山背后有亮光了,应该是韶山的灯光。我们这时精神就兴奋起来,二天的疲劳仿佛都消失,终于到达了期望已久的韶山。
到达韶山冲已是晚上八九点钟,这里灯火通明,人山人海,接待工作人员应接不暇。饭菜供应还及时,睡觉的地方很少,男同志在大厅地上,女同志有房间也是地铺,因经常下雨,即使铺了稻草,也是又潮湿又寒冷,几个人发一条被子,大家都和衣而睡,好不容易度过了这个晚上。此时此刻感到有被子盖多么惬意!
晚上听别人说这里可以买毛主席纪念章。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物难求的啊!更何况是在韶山买的。弟弟立刻去买,到那里去已列队如长龙,等他买到已是半夜。他手捧纪念章,美滋滋的回来,忘却了疲劳和寒冷。次日早饭后我们就去参观毛主席的故居,它位于“韶山的南面,坐东朝西,青灰瓦,泥砖墙,木结构,有18间房。主卧、厢房错落有序。1893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到1901年离开这里外出求学,1925年毛主席和杨开慧同志又回到这里,组织农民运动,建立中共韶山支部。故居里陈列着毛主席的全家照,日常器皿和各种农具。在毛主席的卧室里桌上摆着一盏油灯,少年时代的毛主席经常在这里学习。特别当讲解员讲到杨开慧等为革命牺牲的毛家六烈士的事迹时,场面肃静,为他们默哀,感动、教育了千百万参观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参观后接待组工作人员立刻安排我们坐车回长沙,以减轻韶山的压力,这时党中央发出了“复课闹革命”的通知,我们第二天就各自乘车回汉口和无锡,结束了长达20多天的徒步行。虽然一路上很艰辛但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一路上受到了最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让我们终生难忘。
永远牢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革命先辈们的洒热血、抛头颅,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作者简介:徐竹影—我校理学院退休教师)
责任编辑:潘彩清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