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子女深情回

三位子女深情回忆革命父母传奇一生——我们的父亲母亲_中国江苏网


“因为有人告密,我的母亲很快就被捕了。”在临时关押点——位于河南南阳西峡口的一座孔明庙里,张峡明出生了。
乱世生子的艰辛,不言而喻。母亲只能把卸下来的门板当“产床”,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靠自己一点点把脐带往外拽……春寒料峭,当地一位老太太看见这位产妇的手泡在冰冷的河水里在看守的监视下洗衣,一个劲地摆手:使不得,使不得。
监狱的日子,暗无天日。更何况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疟疾、败血症……张峡明好几回都差点死掉。
最为凶险的一次,张峡明整个小脸都已经紫了,束手无策的母亲只能一个劲地给他喂水,水不够,狱友们就把自己的那份省下来救济他。“当时监狱里还有另外一个孩子和我得的一样的病,他本来情况比我好,突然就咽了气。他妈妈看见我活过来了,就抱着我哭。”
1949年,他们终于等来了解放。“母亲带着我回到老家,外婆担心她的安全,不愿意她再往外跑,母亲却斩钉截铁:不行,我是部队的人!”
重新回归部队,母亲四处寻找父亲。她先是在湖北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而后又写信给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同志,打听父亲的下落,而这时的父亲也同样在焦急地寻找他们母子。
7月的炎夏,一家人终于在红安县团圆。
因为在狱中严重营养不良,张峡明直到两三岁还不会讲话,不能走路,但经历了战争、硝烟、离别、牵挂之后的久别重逢、失而复得,父亲和母亲泪眼婆娑中闪烁的,是家国同构的喜悦,是奔向未来的召唤。
从此,母亲与父亲坚决不分离,父亲工作调动到哪,母亲就举家搬迁到哪,在新中国的成长之路上,他们风雨兼程,相互扶持,一路追随。从三口之家,到又有六个孩子接连诞生,在时代的变迁里,日子也枝繁叶茂。
可分离还是找到了他们。1991年,78岁的父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留下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在走廊回荡:“不要丢下我,不要丢下我……”
母亲小父亲13岁,父亲一生宠爱母亲。当年行军,在过丹江的时候,不谙水性的父亲始终把他的马让给母亲骑,自己则拉着马尾巴过河;突围时离开母亲才几天,父亲又拖着重病的身体回来找母亲,虽然最终又被一纸命令调回去。上世纪五十年代,生活贫困,父亲攒了八个月的钱,终于让母亲在北京的冬天穿上了“像样”的大衣……
唯独有一件事,父亲“对不起”母亲。母亲一生给父亲生了七个孩子,戎马生涯,说走就走,从不曾好好地坐过一次月子。长女张黎明回忆,1960年小妹出生时,物资依旧贫乏。外婆从乡下带来了10个鸡蛋,在身上焐了三个星期真焐出了小鸡。可是母亲的“保养大计”,却被不知情的父亲破坏了,他直接把几只鸡带去给战士们开荤了。“那时候他在南京炮兵文化学校当校长,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对部下感情最深”,三女张京明还补充说,她们姐妹都帮父亲的部下们打过毛衣。
跟着张京明走进母亲的卧室,并排放置在床头的五张照片,无声地诉说着母亲心底最深的思念。母亲和父亲的合影在最中间,一左一右分别是父亲穿着军装的单人照和三代同堂的大合影,其余两张是早早离世的二儿子。
在父亲走之前,母亲就有过一次痛彻心扉的离别。1980年,年仅29岁的二儿子竟在过年前一个礼拜丧生于车祸,留下了半岁的女儿。
“母亲始终走不出来,她没法接受,枪林弹雨中他们总能死里逃生,怎么一个人会这么容易就没了呢?”张京明说。
不搞特殊,家风中传承红色基因
父亲曾经有部队配车,却从来不让儿女搭公家的车上下学,给张峡明和张黎明儿时留下了深刻印象。1960年前后全家搬到南京,张黎明正值学龄,彼时在南京卫岗小学上学住校,每周走整整7公里路回家。
独自在北京上学的张峡明也是如此,“有一次母亲给了我1块钱让我坐4站公交车回家,我想留着钱,就打算一路跑回家,路上一个好心的三轮车师傅要拉我回去,下车没要我的钱。到家母亲知道了,‘你怎么能不给人家钱呢?’等到我追出去,师傅早已走远。”
和大哥相似,张黎明在上小学时,“每周上学前,母亲给我口袋里装14.5块钱,这是一上学就交给老师的学费,除了一些交通费外,很少给我们零花钱。”从烽火年代走来,红军留下的印记,更多地化为了父母对于子女们严格的节俭教育,贯穿在家庭的细枝末节中,成为代际传承的家风。
“可能是父母做机要工作的原因,很少和我们具体讲解放前的故事,但是当我们吃饭剩下的时候,父亲总会严厉地说‘不要浪费粮食,当年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都吃不上饭’。”张峡明回忆道。父亲母亲不仅自身生活节俭,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都要求子女们恪守节俭的品格。
张京明还回想起一则插曲,小妹张宁宁1960年出生,上世纪80年代流行喇叭裤,小妹正是年轻爱美的年纪,穿惯部队军装的小妹自己偷偷做了一条喇叭裤,正打算出门,让姐姐替她“放风”,不料还是被父亲看见,严厉批评了一顿。
在家家户户生活都较为清贫的年代,张黎明清楚地记得,在巷子里脸熟而不知姓名的街坊邻居常常来找母亲,“胡同志,我们家揭不开锅了,能借点钱么?”每当这个时候,母亲都会毫不犹豫借钱给人家,“不求别人能还钱,只是为了帮一帮。”
张黎明回忆,母亲当年经常讲,“我们家的孩子,我们没给他们创造什么条件,就是让他们当了个兵。”7个子女中,有5人都先后穿上戎装,在祖国各地,延续着革命父母的光和热。
特殊年代开始的军旅生活,也意外地让张黎明第一次感受到了父亲的“不一样”。
1968年,张峡明和张黎明兄妹俩一同被下放到连云港东辛农场做知青。“我们从小都在另一个房间睡,前一天晚上,父亲突然把我叫到他们的起居室,让我在他们旁边睡。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我意识到父亲在我床头偷偷看我,早上5点他就起来亲自下面条。”
从小在家里带着妹妹,“独当一面”的她受到这种待遇,让她觉得很罕见。餐桌上,父亲突然抱住她哽咽着说,“你这么小,不到17岁,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去,你知不知道……”一旁的母亲,已是满眼泪水。她这才意识到,平时内敛含蓄、严厉冷漠的父亲母亲,原来把爱藏得那么深。
张峡明1969年当兵,曾在内蒙古守了7年边关;张黎明和大哥相差不久入伍,成为一名军队医院护士;张京明1970年在南京通信总站当一名通信兵,张天华曾称女儿“子承父业”……
在南京当兵的张京明坦言由于自己在南京,离家不远,相对吃苦要少一些。在她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那个让她一定要练字,不计标点符号一定要写满200格;同学都不上课,也一定要自己去;自己事情一定要自己做,还要和两个妹妹轮流洗碗的严格家长。“子承父业”的她,也是在当兵后,感受到了父亲的另一面。1970年,张京明15岁前往南京通信总站当兵,“入伍当天,父亲把我送到教练场,带兵的军人把我叫过去,我领完军装,具体分配到哪里他是不知道的。站在队伍里,我远远看到父亲的车,绕着教练场慢慢地开了好几圈才走。”虽然距离遥远,但她确定,隐隐约约间担忧的目光,就是父亲对这位年少当兵的女儿的不舍和牵挂。
比起物质上的丰足,父母将当年的革命斗志、坚定信念化作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家风,传给了7个子女。孩子们也用自己的军旅生涯,赓续着父母曾经的理想。而今,年迈的母亲胡以钢已年过九旬,子女们也纷纷进入知天命之年,这个已是四代同堂的大家族,带着父母赋予他们的精神与品格,将这份荣耀化为力量,继续前行。
标签:

Related Keywords

Chongqing , China , Zong Han , Zhejiang , Xuanhua , Hebei , Mongolia , Japan , Lianyungang , Jiangsu , Beijing , Hanzhong , Shaanxi , Koyo , Hiroshima , Russia , Nanjing , Reunion , Zuo Quan , Shanxi , Jingming , Hubei , Italy , Whampoa , Guangdong , Chinese , Soviet , Japanese , Wu Lee , Hubei Hanchuan , Sichuan Tongjiang , Qin Jiwei , Henan Nanyang , Fourth Army , A Center , Peasants Red Army , Route Army , Central Fourth Armye Division ,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 Hanzhong School ,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 Fourth Armye Division , Red Army , China Jiangsu , Nanjing Emei Road , Hubei Province , Red On Hero , New China , General County , Ping Town , Red On Guards , Communist Party , Bridge Snow , Eighth Route Army , North Xinhua Daily , Central Military , Zuo Quan General , Zhen General , Guo Wuchang Uprising , China Chinese Workers , Order Her , Chinese New Year , Central Fourth Army , Office Director , Von Comrade , Her First , Guo Dan River , Guo River , Nanjing Guardian Post , Beijing School , Lianyungang East , Inner Mongolia Shou , சோங்க்கிங் , சீனா , ஜொங் ஹான் , ஜெஜியாங் , மங்கோலியா , ஜப்பான் , பெய்ஜிங் , ஷாங்க்ஷி , கொயோ , ஹிரோஷிமா , ரஷ்யா , நான்ஜிங் , மீண்டும் இணைதல் , இத்தாலி , குவாங்டாங் , சீன , சோவியத் , ஜப்பானிய , நான்காவது இராணுவம் , விவசாயிகள் சிவப்பு இராணுவம் , பாதை இராணுவம் , சீனா தி கம்யூனிஸ்ட் கட்சி , சிவப்பு இராணுவம் , புதியது சீனா , ஜநரல் கவுண்டி , கம்யூனிஸ்ட் கட்சி , எட்டாவது பாதை இராணுவம் , மைய இராணுவம் , சீன புதியது ஆண்டு , அலுவலகம் இயக்குனர் , அவள் முதல் , பெய்ஜிங் பள்ளி ,

© 2025 Vimar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