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到鑫华新来和大家一起度过一个充实的下午,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起学习中医。
讲课之前,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刚才主持人对我的介绍,有很多头衔,那些呢,我认为都是虚名,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我最在意的是我的身世,我出生在一个中医的家庭。我的父亲在他小学六年级,就是在小学毕业那一年,辍学回家,拜师学医。我的师祖,也就是我的父亲的老师,是小学三年级毕业,但是他是清朝末年光绪年间私塾学堂三年级毕业。他饱读了《四书》《五经》,我是高中毕业。我高考落榜后,父亲对我说“孩子啊,你不要再复读了,跟我学中医吧!”然后,就把我带到了太行山的深处,在一个小山村里,我跟我的父亲,一边种地,一边学中医,可以说是晴天耕作,雨天读书。从《黄帝内经》、《伤寒论》,一直读到了《衷中参西录》。当时我的父亲严厉禁止我读现在的教科书。因为有一次,我偷偷的买了一部大学的中医教材,被我的父亲发现之后,严厉地批评了我,说“如果你真想学中医,你就不要看这些书;如果你不想跟我学,那随你的便!”。就这样一句话,我就把那些书扔掉了。
到有了我的女儿之后,我对现在的教育非常的不满意。我看到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在我的女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家做了一个决定,让我的女儿回到家里,聘了老师,在家里教她读《四书》、《五经》。这就是明德学堂的创办。明德学堂当时只有几个孩子,被北京大学的李永刚博士做了一个私塾调查。在这个私塾调查报告里面称作“建国以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私塾第一家”。那么我们这一家四代人的命运,可以说是中国近一百年来文化轮回的缩影。从我的师祖小学三年级私塾学生,到我的父亲小学六年级,到我高中,到我的女儿又上了私塾,这是一个百年的轮回。那么有人就说,我们家是‘民间儒者的真正标本’,是‘传统中医的活化石’。我最在意的是我这个经历,最在意的是我们家这个文化的传承。所以呢,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做一下这样的一个介绍。
那么在这样一个家庭历史的背后是有很多故事的,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和我父亲的故事。让大家体会一下什么叫‘民间儒者的真标本’,什么叫‘传统中医的活化石’。在2012年,我得到了石家庄市‘知名中医’的荣誉称号,当时我非常的高兴,就像小学生考了一百分一样,兴高采烈的拿着荣誉证书回到家里,让我的老父亲去看,没有想到我的老父亲看了之后,说了一句话,让我羞愧的差一点一头碰死在他的面前,大家是想不到他是怎么说的,他用他的手指头敲着我的脑门说“就你这号人也成了知名中医,哎,看来中国中医真的要完蛋了!”。我每次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大家都在笑,但是当时我真的笑不出来,我当时真的很羞愧,我当时真的很恨我的父亲,你这么不给我留面子,让我当时心里很不服气,我说我是高中毕业,你是小学六年级毕业,你的师父小学三年级,我怎么着也比你们师徒俩人强吧?但是在我的父亲的心目当中,他这个高中毕业的儿子无论如何也不如他的师父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高。他对他的这个高中毕业的儿子百般的瞧不起,但对他的那个师父呢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后来我就想,在这个老人的心目当中,真正的中医是什么?是学历吗?是知识吗? 是技术吗?好像都是又不完全是。如果凭学历,我比他们都高,如果凭职称,我是执业中医师,而我的父亲到现在七十五岁了,行医已经快六十年了,他还是一个乡村医生,我的职称要比他们高,我的知识结构也要比他们高,我好歹是个现代的高中生。但是在我父亲的心目当中,我确实一文不值。那么,在我父亲的心目当中真正的不仅仅是学历是职称,也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文化,是信仰。
所以,我的师爷,当时他的绰号叫‘济公’,穿的衣衫很不整齐,不修边幅,他有两件宝贝,一个宝贝是书包,随时随地都读书学习,还有一个宝贝就是粪筐,随时随地都要拾粪,积肥,他还要种地。就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的,衣衫破烂的一个济公式的人物,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会衷心的说“先生来了!”,因为他的精神风貌,他的风骨给人的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而现在我们大家可以凭良心问一问,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研究生,我们的博士生,甚至我们的教授,到了一个地方,我们会由衷的赞叹说“先生来了”吗?会有这样的事吗?有,但是不多,而在我的师父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他是读书人,他应该受到尊重。
所以,在我的心目当中,真正的中医应该是道德的化身,应该是信仰的化身,而不单纯的是技术,是文凭,更不是职称,这就是我在讲课之前要向大家交代的一个背景。谢谢大家!
今天,会议的主持人给我的题目叫做中医养生与素食,我想把这个题目分开讲,上半节讲中医,下半节讲素食。我们上半节的内容有五部分:第一叫中医的定义,第二叫中医的内涵,第三叫中医的演变,第四叫中医的困境,第五叫中医的突围。我们这节课,就是要为中医来正名的,我在任何一个地方讲课的时候,都要向现场的听众提一个问题,什么叫中医?没有听说过中医的几乎没有,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也是这样,在座的有没有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听说过中医这回事的?肯定没有,也不用再测验了。但是能够真正给中医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定义的人恐怕不多,我在这里也不再考验大家了,我就直奔主题。那么什么是中医呢?我们在百度百科,我们在中华大词典,都可以查到。但是,无论是中华大词典还是百度百科给中医下的定义,我认为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当然,你也可以说傅老师太狂妄了。那么往下听,就说我对中医的理解。
一、中医的定义
下面这个定义是我自己给中医下的一个定义:中医就是中国人关于人的生命的生长、发育、超越和升华的一门大学问。这个定义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过。在中医大学的教科书里面也没有,是我自己的体会。它是中国人的,不是西方人的,是中国人的关于生命的,而且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生长,发育,超越和升华的一门大学问。为什么说是关于生长、发育、超越和升华呢?我们的生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肉体的生命,一部分是灵魂的生命。关于肉体的生命的生长发育的学问是中医研究的内容。关于灵魂的升华和超越也是中医研究的内容。而这一块恰恰是目前所有的中医教材所不会涉及到的。但是这恰恰是中医的真正的灵魂所在,这就是我们的这套中医课程和其它中医课程不一样的所在。那么傅老师关于中医的这个定义,是不是他师心自用的一种杜撰?不是的!他是有根据的。
我们接着往下看,清代的吴瑭,也就是《温病条辨》的作者对中医有过类似的定义,他说“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我们分析一下这四句话,他说作为一名医生,或者是说作为一门中医的学科,他应该首先做到的是‘顺天之时’。大家不要轻看了这四个字,‘顺天之时’是指的圣贤,是指的圣人或者佛菩萨这个级别的人,他们才能够顺天之时,我们一般的凡夫是做不到的。‘测气之偏’是指历代的贤人,诸葛亮,刘伯温这样的人能够测气之偏,他能够预测到这个社会的各种变动的前兆,能够进一步顺应这个社会的变动。所以这个层次是很高的。‘适人之情’是说人的情感,人的情绪,人的思想,一定要适应,那么这就涵盖了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音乐,艺术,绘画,舞蹈,甚至包括现代的电影。所有人文学科都是在适人之情。再下面‘体物之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物,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涵在里面。所以从这样的简单的一句话,中医实际上它的内涵是非常的丰富,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一点都不为过。
我们再看下面刘完素的一句话,金代的刘完素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事,合于无穷,本乎大道,发乎自然之理。”这是第一次我看到‘医教’这两个字,它深深的震撼了我。我只见过佛教,只见过基督教,只见过伊斯兰教,还有其它一些教,现在有人在搞儒教。大家都在争论应该不应该搞儒教,但是‘医教’这个词,我是第一次在刘完素的书里面读到,让我深深的震撼了。在刘完素的心目当中,医生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治病的技术人员,而是要负责教化的,是要负责人的身心健康,身心完美的这样一个崇高的职业,所以他把它叫做了‘医教’。那么这个医教呢,源自伏羲。伏羲是何许人也?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从伏羲以后,我们中华民族才脱离了动物,脱离了蒙昧,进入了文明的时代。所以呢,它是源自伏羲,而流于神农, 就是写《神农本草经》的神农氏。‘注于黄帝’,到了黄帝的时候呢,写了《黄帝内经》,使中医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然后下面这句话说得就更加让我们感慨不已,‘行于万事,合于无穷,本乎大道,发乎自然之理。’在这里,我不用给大家逐字逐句地解释,我们已经被刘完素对中医下的这个定义所折服。我们对中医应该仰望,而不应该把它仅仅看作一门调疾治病的技术而已。它是‘医教’,它是源自伏羲大帝的,它是经过中华民族的历代圣贤所积累成长起来的一门大学问。
还有一句话说得更加明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它说“医者,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扼,中以保身长全”。这句话是医圣张仲景的话,下面呢“仁者见其人,智者见其智,披毫微而见端倪,体天机而运刀圭。君子得之务之以心,小人得之谋之以利。是入世法,救危难于顷刻,是出世法,坐杏林之真禅。”我们一般都知道,中国的圣贤对人分了很多等级。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分法叫君子与小人。那么在这里它出现了小人和君子对中医的不同的认识,它说‘小人得之谋之以利,君子得之务之以心。’在这里小人不是骂人的话,小人就是小人物。它说小人学医以后呢可以谋之以利,用来养家糊口,用来孝亲,用来教子,用来生活。如果是君子得之呢,可以拓展你的生命,可以实现你的抱负,可以实现你一个救国济世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抱负。‘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所以,中医很伟大。它是入世法,救危难于顷刻,是出世法,坐杏林之真禅。我们学过佛的人都知道,佛学是出世法,是让你解脱的,是让你脱离轮回,救你出苦海的一种根本智慧。那么中医呢,它同样具备这种功能,它同样是出世法。如果你有上根利器,你通过中医的学习,你照样可以脱离轮回,你照样可以脱离苦海,是出世法。是生命解脱的大学问。但是它又是入世法,通过你的技术,你可以救危难于顷刻。这个人正在痛苦,正在病痛的折磨当中,你通过针药,扎一根针,施一点药,就让他一时解除了痛苦,这就是‘解危难于顷刻’。所以中医是这样一个很完美的,很崇高的一个学问。
那么我们再从《黄帝内经》第一句话来做一个印证。看一看傅老师的解读是不是正确的,《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一般的注解家都认为这句话是可有可无的,是作者抄袭了司马迁的《史记》里面的关于黄帝的一段话。其实不然,任何一部大经,它开篇第一句话都是这个著作的核心,就是这个著作的主题思想。
我们看一下论语,大家都读过论语,第一章第一句话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看似平平淡淡的三句话,其时这是整部《论语》的核心所在,因为这三句话揭示了人生境界有三重。第一重境界叫学习人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一生下来,你就要学会吃,学会爬,学会走路,学会说话,一直到老还要学习,所以人的一生首先是学习的一生,人的生命首先是学习的生命。你不学习你就无法生存,这是学习的境界。那么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到社会上他一定有一个小圈子,除了自己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外,一定要有一个社会圈子,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仅仅是生活在你个人有血缘关系的这个小圈子里面,那就是动物了,动物是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社交的,是吧。那么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社会圈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社会境界的人,叫做社会人生。第三个,我们既然到了社会上,我们有了不同的圈子,我们就难免产生矛盾,甚至要遭受挫折,诽谤和迫害。那么面对这些诽谤,挫折和迫害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能够保持淡定,我们是不是能够坦然面对,使我们的心不起波澜,那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就是自我人生,是自我生命的一种超脱,一种完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叫自我人生。那么整部《论语》就是围绕着这三重人生来做论述的,就是教会你怎样学习,怎样在社会上立足,怎样当你的命运遇到坎坷的时候你能够保持淡定,能够超脱你的这个平凡的人生。这就是《论语》三句话的精义所在。
共5页: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