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身一人密林追

只身一人密林追象15天 听最懂象的人讲述象的故事-大河网


  “对大多数没有直接受到大象伤害的人来说,这头公象是他们心中的明星,沉醉在象与人的亲和氛围中,忘记了大象凶野的一面。”邱开培记得,这头象之后一两年内,不断往返来到普洱,夏天吃农民的庄稼,冬天走进农民的家里,把农民藏起来的粮食找出来吃了,搅得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对这头大象先是爱后是恨。
  独象因为长期独处,又大多长着一对诱人的象牙,往往成为猎杀者的目标,它们受到的伤害最多,对人也就有一种仇恨心理,任何时候都对人保持着一种高度警戒,最容易对人发动攻击,西双版纳多年来发生的大象致人死伤的事件,大部分为独象所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邱开培总结的大象与人相处的信条。这个信条的原则是:距离。
  因看到同伴在人类的屠杀中轰然倒下,怕人成了大象的本能反应,“它们漫游到哪里都要找森林隐蔽,就是怕人看见。”邱开培说,在森林里,大象随时都在警惕人,如果它们与人的距离在50米之外,人不再接近它们,它们就会主动避让,避免与人发生冲突。
  象群中,总有一头象担任警卫工作,警卫象要么离象群约20多米,和象群平行着走;要么靠后与象群间隔20多米。当象群停下来吃东西或睡觉时,警卫象也会在一二十米远的地方,观察周围的情况。
  科学界认为,亚洲象的智商比非洲象高,相当于5岁甚至7岁孩子的水平。在邱开培看来,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可思议。比如,象群侵害老百姓的庄稼,农民听说大象怕火,就在玉米地上烧了几堆火,但那些柴火被野象甩得远远的,照样把玉米吃了。
  为了解决人象之间的冲突,林业部门从英国引进太阳能电围栏,一开始,大象害怕电围栏,但碰了几次后,它们就有了对付的办法:用不会导电的长牙将电线挑起拉断,或是将树弄倒压在电线上,将电线压坏,然后通过;后来人们又修了陡直嵌沟来阻止大象,但到了雨季就会滑坡,大象就从滑坡处下来;或者是在没有修嵌沟的地方,绕路通过。
  备受关怀的第一头救助小象
  象群走后,村民们走近,发现一个两米深的洞,洞里有一头小象。大家把小象抬了出来,这是一头刚出生的小象,脐带还渗着血。原来,小象刚生下来就掉到洞里,象群守了50多个小时后,放弃了拯救的努力。
  小象被迅速送到勐养保护区管理所,这是西双版纳数十年来捡到的第一头野象,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了专家进行救治护理。四五个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守候,定时给它喂奶、洗澡、量体温,记录它的一切活动,给它取名勐勐。
  在精心饲养下,勐勐长得健壮可爱,为让它适应野外生活,经过几个月的调教,终于学会吃野生植物。经媒体的宣传,全国各地都有人汇款给它,天天都有人来看望它,给它送香蕉等水果。
  勐勐一直被饲养在三岔河保护站,多位国家领导人来西双版纳保护区视察时,都看望过它。
  日夜陪伴勐勐的饲养员不愿意放弃,他们用中草药给勐勐治疗。一个多月后,勐勐还真的站了起来,跟着饲养员到处走,吃了不少东西,但是不久后,它的身子开始萎缩,食量一天比一天少,终于有一天倒下后再也没有起来。
  后来,西双版纳发现过多头刚出生的小象,有的已经死亡,有的奄奄一息。2002年8月尚勇保护区管理所接到农民报告,发现一头小象。小象立即被接到野象谷大象学校收养。饲养员判断小象出生20多天,经过抢救,小象的体征恢复了正常,小象每天跟着饲养员,就像跟着妈妈一样,一刻也不离开人。然而不久它开始发烧,直至死亡。后来,兽医解剖发现,它的心脏有严重缺陷。
  “我们查阅资料后才知道,大象妈妈从怀孕、生产、领小象的过程中,判断出小象有没有先天疾病,如果有,象妈妈就会毫不怜惜地将小象遗弃。”邱开培说,这是大象为了种群的生存和发展,不得已而为之,是动物界自我协调、自我控制的结果。
 
 象群迁移的时候
  “野象食量非常大,每头象每天要吃100多公斤植物。”邱开培说,大象没有固定的窝,它们在游走中,到什么地方想睡觉就在林中停下来,休息够了又继续走。夏天食物丰富,两三个小时就能吃饱,然后去找地方玩水洗澡滚泥巴直到天亮;冬天草枯树瘦,象群要花一个晚上才能吃饱肚子。和人一样,刚出生的幼象和两岁以内的小象,睡眠时间较长。小象困了,不分场合倒下就睡,其他大象只好守在身旁,让小象睡觉。
  1992年夏天,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5头野象,游过澜沧江到对岸的勐海县,在那儿定居,之后不断往来于勐海县和普洱市澜沧县之间,从5头增加到10余头;5头野象到来之前,先由一头公象前来探路,探路过程中,造成3名村民伤亡。
  “当野象总量超过自然环境容量、食物供给不足时,野象就只能寻找新的生存地。”邱开培说,象群迁移的根本动因是受食源地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对人类如何为野象提供栖息地提出了挑战。
  在他看来,要解决人象冲突,首先要解决大象的生存问题,比如,搬迁保护区里的村寨,扩大野象的森林家园;依靠生物走廊,把西双版纳的森林孤岛串联起来。
  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曾在西双版纳军分区工作过,他对大象也十分着迷。上世纪80年代初,沈石溪发表了一篇动物小说《象群迁移的时候》,讲述了因为地震引起象群的恐慌,象群进行了大规模的迁移。为不让象群流出国外,当地军民齐心协力成功阻拦了象群,让它们回到了原来生活的森林里。
  2011年,邱开培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这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但也许有一天,虚构故事会变为现实,这是我们极不愿看到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Wei Wei

Related Keywords

Menghai , Yunnan , China , Myanmar , Lincang , Taiwan , Hong Kong , United Kingdom , Puer , Sri Lanka , Burma , Guo Qiu , Xishuangbanna Dai , Guo Lancang , Mountain Branch , Healtha Young ,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National , Forestry Department , Young , Hills Inter , Yunnan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State ,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First ,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 Secretary Office , Yunnan Lincang Wa County , River Country , Pass Trail , State Road , East Area , West Area , River History , Channel Chosen , Run Guo , Screed August , Pu Er City Airport , Tour Guo Lancang , Pu Er City Lancang County , Pathfinder , Forest Islands , Shen Stony Brook , First Shen Stony Brook , Youth Net , China Youth , யுன்னன் , சீனா , மியான்மர் , டைவாந் , ஹாங் காங்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கிஂக்டம் , புஎர் , ஸ்ரீ லங்கா , பர்மா , கூவோ கீயூ , மலை கிளை , வனவியல் துறை , இளம் , செயலாளர் அலுவலகம் , நதி நாடு , பாஸ் பாதை , நிலை சாலை , கிழக்கு பரப்பளவு , மேற்கு பரப்பளவு , நதி வரலாறு , பாத்ஃபைண்டர் , இளைஞர்கள் நிகர , சீனா இளைஞர்கள் ,

© 2025 Vimar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