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好消息:月球之旅是可以實現的。人類登月的技術和能力已經得到了驗證。這不需要任何新的發明,或激進的新技術,而是需要金錢和決心。儘管一些發達的大國有足夠的資金,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它們一直缺乏這麼做的決心。另一方面,私營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資金。不過,如今商業航天工業的發展正開始扭轉這一局面。 在載人登月的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發射。發射能夠抵達月球的任何宇宙飛船都要花費大量金錢。幸運的是,由於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發展,發射成本正在下降。正如人們經常指出的那樣,如果你每次乘坐飛機都要把飛機扔掉的話,乘機出行也會變得很昂貴。認識到這一點後,SpaceX等公司就一直致力於開發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以便在短時間內再次飛行。航天飛機只能部分重複使用,而且在兩次飛行之間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準備下一次飛行。相比之下,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已經表明,發射器大多都可以快速重複使用並翻新,有時只需40天。這大大降低了進入軌道的成本,使得像月球旅行這樣的事情更有可能成為私營公司的業務。 再來說說壞消息:即使發射成本降低了,登月依然非常昂貴和危險。在可預見的未來,只有國家支援的宇航員或富有的遊客才能前往月球,後者可能仍然需要花費數百萬美元。理論上,這類旅行不僅可以證明往返月球表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給企業和國家一個更充分的發展月球基地的理由。很可能只有在這些基地建成,並且地球和月球之間有了定期往返的飛船之後,普通人才可能不需要貸一筆巨款就能前往月球旅行。 那麼這可能是什麼時候呢?如果我們繼續以目前的速度發展,最早可能是21世紀末。不過,這個“如果”有很大的推測成分。儘管一些國家目前面臨著開展探月計劃的壓力,但無法確保這樣的計劃會持續下去。或者,一些國家和公司可能找不到留在月球上的理由,尤其是如果可以去火星的話。當然,如果在月球上發現了有價值的資源(如氦3),或者其他有說服力的理由來維持月球探測,那月球旅行的時間線可能就會加快。這種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眾輿論和/或商業需求,這兩種力量在歷史上都很嚴苛。 總而言之,雖然我會欣然接受第一次去月球旅行的機會,但我認為在有生之年,我不會前往月球。可能會是我的侄子和侄女,但更有可能是他們的後代,如果一切順利的話。 斯科特·瑪格爾森[華盛頓大學戲劇和表演研究教授,著有《飛行表演:從巡迴表演者到太空旅遊》(Performing Flight: From the Barnstormers to Space Tourism)一書] 我並沒有抱很大的希望。的確,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我們就已經擁有了將普通人送上月球並返回地球的基礎科學技術,但公眾的興奮和納稅人的意願不足以維持這個夢想,至於建立月球基地和定期往返月球的未來夢想,就更不用多說了。 目前大部分的太空產業已經被私營公司接管,而且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富人可以自費參觀國際空間站,太空旅遊對普通人來說似乎再一次變得觸手可及。但在很多方面,我們似乎比十年前更難以實現月球旅遊的願景。表面上,目前的私人太空飛行掌握在伊隆·馬斯克、傑夫·貝佐斯和理查德·布蘭森爵士等極少數億萬富翁手中,這項脆弱的事業取決於他們能繼續保持成功。那麼,我們最好留心他們的弱點,而且不僅僅是財務上的弱點:我們已經看到,一個有魅力的公眾人物的命運可能會隨著醜聞曝光或一條考慮不周的社交媒體動態而驟然變化。此外,由於可能對地球造成災難性的環境影響,太空產業也受到了輿論的密切關注。例如,定期太空旅行需要增加發射活動,會導致更多的黑碳排放到大氣中。 不過,有一件事或許能讓人冷靜下來。最近的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輻射和低重力環境中,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在太空飛行中,輻射和低重力是一直持續存在的要素。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在太空生活了一年之後,科學家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表明我們的身體一旦離開地球的大氣層和重力的保護,基本上就會開始衰退。認知障礙、肌肉和骨骼退化以及心臟萎縮都是太空生活所帶來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負面影響。我想,對很多人來說,冒這些危險是值得的,但那些需要忍受更長暴露時間的機組人員和其他太空工作人員怎麼辦?對普通人來說,有朝一日在月球表面行走仍然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但我十分確定這最後一點將是最大的障礙,我們必須克服這個障礙,才能實現最終的目標。我不知道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會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