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来到香江畔,航天专家现场讲解——香港市民“航天热”持续升温(时代精神耀香江)
发布时间:2021-06-27 13:02
来源:人民日报
月壤来到香江畔,香港市民“航天热”持续升温!
香港理工大学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容启亮戴着讲解用的麦克风,在展区忙个不停。他介绍团队参与探月和火星探测任务的情况,耐心解答观众的提问。容启亮告诉记者,自2010年起,香港理工大学便积极参与国家航天项目,近些年,与祖国内地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国家在空间站建设、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等方面,还将实施一系列任务,希望能继续贡献力量。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揭幕式致辞时表示,科学家们访港,走访了香港多所大学和中小学,与学生分享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情况,让他们获益良多。嫦娥探月工程对香港来说特别有亲切感,因为香港的高校参与了这个工程。她还说,要持续发展,后继有人,需要更多有志投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
目前香港与内地的创新科技合作正不断深化,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的科技发展将大有可为。对此,容启亮说,香港理工大学成立了深空探测研究中心。“集中了地质学、遥感、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专家的智慧,我们参与国家航天事业将更有底气,未来合作的道路越加宽广。”
揭幕仪式上,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说,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圆满成功;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开通;中国空间站建设大幕开启,三位航天员成功入驻空间站。中国航天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新的目标迈进。
嘉宾们来到展厅观看。最受瞩目的就是纪念币大小的月壤存放在水晶容器中缓缓转动,这天外之土呈灰褐色,夹杂着一丝丝金,闪耀着神秘的光芒,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2020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约1731克月球样品安全返回。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成功采集到月壤。
来自香港玛利曼小学的何凯岳同学睁大眼睛,围着月壤展品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随后又浏览了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织物国旗等实物展品。“月球离我们那么远,科学家能取回月壤,真了不起!”何凯岳说。
除了最吸引人的月壤外,展厅还布满了科学家使用过的物品、书信以及探月装置等具有吸引力的实物展品。展览将“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融汇其中,立体呈现百年来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兴国、强国伟大事业的感人故事,潜移默化地对广大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含图片310余张,近百件套实物,讲述了16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香港爱国科学家和香港在回归后的科学成就、香港建设世界科创中心的图文资料。
另一个人工智能的展示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展览现场,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戴上VR眼镜体验着陆区虚拟实境,仿佛亲身踏上探月落火之旅。
傍晚时分,展馆来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先生,他说看到新闻专程前来。虽然临近闭馆,讲解员还是为他做了讲解。老先生说,祖国很强大,他感到作为中国人很光荣!谢谢主办方办这么好的展览,让香港市民可以进一步了解祖国建设成就,了解科学家精神!
(
责任编辑:徐小婷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相关推荐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