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澎湃新闻记者曾在4月7日采访杭州市规自局江干分局工作人员。对于配套的商业用房有改造为商墅的风险,该工作人员表示,规划部门是按照规范审批的。房企拿地开始规划部门就在关注,在指标允许的情况下,会支持房企的设计方案。
该工作人员表示,在房企方案设计阶段,有和企业沟通,商业配套不能作为别墅销售。建设商墅的隐患规划部门也是考虑到了,也对项目做了很多限制。这些规划方案,也是日后城管等部门遇到违建等执法的依据。
房企缘何铤而走险?
缘何抛弃住宅,转为建设被禁止的商墅?
张增表示,这还是和杭州的竞拍规则有关,“限地价 限房价 竞自持 竞配建”,尽管政府限制了地价和房价,但是竞的自持和配建部分需要成本,想要获取地块只能降成本,常规方式比拼不过其他房企,只能从配建商业想办法。
张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住宅限价为28000元/平方米,商墅定价约为50000元/平方米。10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10%用于公建配套,扣除应建公建配套面积,能多建7%左右,也就是7000平方米,一平方米售价增加22000元,相当于多了1.5亿元的货值,竞拍活动中1000万元一手的话,估计能多出10来手。
有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政府的整治大家是欢迎的,对企业而言是减小了经营的风险,但是希望土地出让方和主管部门能够完善竞买规则,可以学习上海等地,在保证房企一定利润的条件下制定竞买规则,这也是对房屋质量和购房者的保护。
今年6月,经济日报曾发表名为《新房质量问题如何破解》的文章,即谈及“限房价,竞地价”问题。文章称:房屋质量问题频现还与市场调控限价政策有关,限价导致限质。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政府部门要求某一区域房价不得高于一定价格,或者在土地出让环节就明确“限房价,竞地价”,地块上的房价在土地出让时就会被锁定。尽管从数据上看房价很快能控制住,但房价被限,地价却不低,限价挤压了开发企业的利润空间,“羊毛出在羊身上”,很多开发商通过降品质来保住利润,导致房屋质量出现下滑,出现诸如设施简配、绿化缩水、建材劣质等问题。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