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Breaking News & Updates on Star inter

Stay informed with the latest breaking news from Star inter on our comprehensive webpage. Get up-to-the-minute updates on local events, politics, business, entertainment, and more. Our dedicated team of journalists delivers timely and reliable news, ensuring you're always in the know. Discover firsthand accounts, expert analysis, and exclusive interviews, all in one convenient destination. Don't miss a beat — visit our webpage for real-time breaking news in Star inter and stay connected to the pulse of your community

打造航天企业党建品牌 筑牢建设航天强国战斗堡垒——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西安分院党委

打造航天企业党建品牌 筑牢建设航天强国战斗堡垒——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西安分院党委
xiancn.com - get the latest breaking news, showbiz & celebrity photos, sport news & rumours, viral videos and top stories from xiancn.com Daily Mail and Mail on Sunday newspapers.

Beijing , China , South-korea , Shenzhou , Hebei , Jiahe , Sichuan , Wujiang , Jiangsu , Han , Chinese , Yu-tao

天链一号05星发射!带你认识"中继卫星天团"-大河网


  在天链中继卫星投入使用前,我国一直依托陆基测控站和远望系列远洋测量船,来支撑卫星、飞船和探测器的发射测控与在轨通信任务。然而,由于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地面和海上测控对中低轨道航天器的轨道覆盖范围非常有限。
  例如,载人飞船约90分钟绕地球一圈,多数时间无法和地面测控系统实时联系。
  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其间曾数次进行天地通话,但每次都有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当时天地通话带宽也很低,杨利伟只能听到地面的声音,看不到画面;地面人员看到杨利伟的画质也不是很清晰,而且时常“卡壳”。
  针对地面测控网对低轨道载人飞船覆盖率受限的状况,我国以当时最新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展开了国内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的研制。
  2008年4月25日,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中低轨航天器开始拥有天上的数据“中转站”。天链一号01星发射后,神舟七号飞船的测控覆盖率从18%提高到了50%。
  2011年和2012年,随着天链一号02星、03星先后成功发射,实现三星在轨组网工作,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全球覆盖能力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2016年12月,我国发射天链一号04星接替了超期服役的01星。
  天链二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天链二号01星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研制,除了充分继承一代中继卫星的技术基础,在服务目标数量、传输速率方面有较大提升,具有服务目标更多、传输速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广、设计寿命更长等特征。
  相比天链一号,天链二号卫星的设计寿命由7年提升至12年;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有效载荷技术,配置有多副新型天线,传输速率增加了一倍。
  在兼容天链一号卫星工作频率的同时,天链二号扩展了工作频率的带宽和转发器的通道数量,不仅提升了服务用户目标数量,还能适应不同用户目标的各类数据传输要求,服务覆盖的范围也有极大提升。
  此外,天链二号01星的自主工作能力更强,增加了多目标任务调度功能,可以自动接收多目标任务,并自主排序完成。
  未来,我国将相继发射天链二号02星、03星等。第二代中继卫星与第一代相互配合,将更好地发挥数据中转站作用。
  “天路”繁忙却不会拥堵
  2013年,第一代天链卫星完成三星组网后,首次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与神舟十号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也使航天员王亚平的首次太空授课成功实现。
  天地通话由空间站、天链卫星和地面站三方共同完成。地面通话信息先从地面站通过上行链路到达天链卫星,此时,卫星的星间链路天线正精准跟踪着空间站,并将信息发送过去。同样,航天员的通话信息也依次通过空间站中继终端、天链卫星、星地下行链路传输到地面。
  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多路高清摄像机,不仅能拍摄地球美景、展现空间站状态,还能帮助航天员实现与地面间的双向高清视频通话,这对数据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这不是问题。天链中继卫星系统一条链路的下行速率便可达到1.2G,太空数据从被地面站接收、传给北京飞控中心,到根据不同标识自动分发,时延仅为秒级。可以说,“天路”虽然繁忙,但不会拥堵,更不会中断。
编辑:张馨予

China , Beijing , United-states , Xichang , Sichuan , Shenzhou , Hebei , King-yaping , Aerospace-hero , Samsung , China-aerospace-science , Service-country-shenzhou

天链一号05星发射 带你认识"中继卫星天团"_中国国情_中国网


在天链中继卫星投入使用前,我国一直依托陆基测控站和远望系列远洋测量船,来支撑卫星、飞船和探测器的发射测控与在轨通信任务。然而,由于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地面和海上测控对中低轨道航天器的轨道覆盖范围非常有限。
例如,载人飞船约90分钟绕地球一圈,多数时间无法和地面测控系统实时联系。
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其间曾数次进行天地通话,但每次都有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当时天地通话带宽也很低,杨利伟只能听到地面的声音,看不到画面;地面人员看到杨利伟的画质也不是很清晰,而且时常“卡壳”。
针对地面测控网对低轨道载人飞船覆盖率受限的状况,我国以当时最新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展开了国内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的研制。
2008年4月25日,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中低轨航天器开始拥有天上的数据“中转站”。天链一号01星发射后,神舟七号飞船的测控覆盖率从18%提高到了50%。
2011年和2012年,随着天链一号02星、03星先后成功发射,实现三星在轨组网工作,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全球覆盖能力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2016年12月,我国发射天链一号04星接替了超期服役的01星。
天链二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天链二号01星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研制,除了充分继承一代中继卫星的技术基础,在服务目标数量、传输速率方面有较大提升,具有服务目标更多、传输速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广、设计寿命更长等特征。
相比天链一号,天链二号卫星的设计寿命由7年提升至12年;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有效载荷技术,配置有多副新型天线,传输速率增加了一倍。
在兼容天链一号卫星工作频率的同时,天链二号扩展了工作频率的带宽和转发器的通道数量,不仅提升了服务用户目标数量,还能适应不同用户目标的各类数据传输要求,服务覆盖的范围也有极大提升。
此外,天链二号01星的自主工作能力更强,增加了多目标任务调度功能,可以自动接收多目标任务,并自主排序完成。
未来,我国将相继发射天链二号02星、03星等。第二代中继卫星与第一代相互配合,将更好地发挥数据中转站作用。
“天路”繁忙却不会拥堵
2013年,第一代天链卫星完成三星组网后,首次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与神舟十号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也使航天员王亚平的首次太空授课成功实现。
天地通话由空间站、天链卫星和地面站三方共同完成。地面通话信息先从地面站通过上行链路到达天链卫星,此时,卫星的星间链路天线正精准跟踪着空间站,并将信息发送过去。同样,航天员的通话信息也依次通过空间站中继终端、天链卫星、星地下行链路传输到地面。
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多路高清摄像机,不仅能拍摄地球美景、展现空间站状态,还能帮助航天员实现与地面间的双向高清视频通话,这对数据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这不是问题。天链中继卫星系统一条链路的下行速率便可达到1.2G,太空数据从被地面站接收、传给北京飞控中心,到根据不同标识自动分发,时延仅为秒级。可以说,“天路”虽然繁忙,但不会拥堵,更不会中断。
科技日报

China , Beijing , United-states , Xichang , Sichuan , Shenzhou , Hebei , King-yaping , Aerospace-hero , Samsung , China-aerospace-science , Service-country-shenzhou

天链一号05星发射!带你认识"中继卫星天团"_荔枝网新闻


  在天链中继卫星投入使用前,我国一直依托陆基测控站和远望系列远洋测量船,来支撑卫星、飞船和探测器的发射测控与在轨通信任务。然而,由于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地面和海上测控对中低轨道航天器的轨道覆盖范围非常有限。
  例如,载人飞船约90分钟绕地球一圈,多数时间无法和地面测控系统实时联系。
  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其间曾数次进行天地通话,但每次都有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当时天地通话带宽也很低,杨利伟只能听到地面的声音,看不到画面;地面人员看到杨利伟的画质也不是很清晰,而且时常“卡壳”。
  针对地面测控网对低轨道载人飞船覆盖率受限的状况,我国以当时最新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展开了国内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的研制。
  2008年4月25日,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中低轨航天器开始拥有天上的数据“中转站”。天链一号01星发射后,神舟七号飞船的测控覆盖率从18%提高到了50%。
  2011年和2012年,随着天链一号02星、03星先后成功发射,实现三星在轨组网工作,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全球覆盖能力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2016年12月,我国发射天链一号04星接替了超期服役的01星。
  天链二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天链二号01星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研制,除了充分继承一代中继卫星的技术基础,在服务目标数量、传输速率方面有较大提升,具有服务目标更多、传输速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广、设计寿命更长等特征。
  相比天链一号,天链二号卫星的设计寿命由7年提升至12年;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有效载荷技术,配置有多副新型天线,传输速率增加了一倍。
  在兼容天链一号卫星工作频率的同时,天链二号扩展了工作频率的带宽和转发器的通道数量,不仅提升了服务用户目标数量,还能适应不同用户目标的各类数据传输要求,服务覆盖的范围也有极大提升。
  此外,天链二号01星的自主工作能力更强,增加了多目标任务调度功能,可以自动接收多目标任务,并自主排序完成。
  未来,我国将相继发射天链二号02星、03星等。第二代中继卫星与第一代相互配合,将更好地发挥数据中转站作用。
  “天路”繁忙却不会拥堵
  2013年,第一代天链卫星完成三星组网后,首次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与神舟十号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也使航天员王亚平的首次太空授课成功实现。
  天地通话由空间站、天链卫星和地面站三方共同完成。地面通话信息先从地面站通过上行链路到达天链卫星,此时,卫星的星间链路天线正精准跟踪着空间站,并将信息发送过去。同样,航天员的通话信息也依次通过空间站中继终端、天链卫星、星地下行链路传输到地面。
  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多路高清摄像机,不仅能拍摄地球美景、展现空间站状态,还能帮助航天员实现与地面间的双向高清视频通话,这对数据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这不是问题。天链中继卫星系统一条链路的下行速率便可达到1.2G,太空数据从被地面站接收、传给北京飞控中心,到根据不同标识自动分发,时延仅为秒级。可以说,“天路”虽然繁忙,但不会拥堵,更不会中断。
投票

China , Beijing , United-states , Xichang , Sichuan , Shenzhou , Hebei , King-yaping , Aerospace-hero , Samsung , China-aerospace-science , Service-country-shenzhou

天链一号05星发射成功!入列"中继卫星天团"|卫星系统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在天链中继卫星投入使用前,我国一直依托陆基测控站和远望系列远洋测量船,来支撑卫星、飞船和探测器的发射测控与在轨通信任务。然而,由于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地面和海上测控对中低轨道航天器的轨道覆盖范围非常有限。
  例如,载人飞船约90分钟绕地球一圈,多数时间无法和地面测控系统实时联系。
  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其间曾数次进行天地通话,但每次都有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当时天地通话带宽也很低,杨利伟只能听到地面的声音,看不到画面;地面人员看到杨利伟的画质也不是很清晰,而且时常“卡壳”。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18时40分,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并在舱内并列展示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资料照片,摄于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屏幕)。新华社发
  针对地面测控网对低轨道载人飞船覆盖率受限的状况,我国以当时最新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展开了国内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的研制。
  2008年4月25日,天链一号 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中低轨航天器开始拥有天上的数据“中转站”。天链一号01星发射后,神舟七号飞船的测控覆盖率从18%提高到了50%。
  2011年和2012年,随着天链一号02星、03星先后成功发射,实现三星在轨组网工作,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全球覆盖能力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2016年12月,我国发射天链一号04星接替了超期服役的01星。
  

China , Beijing , United-states , Xichang , Sichuan , Shenzhou , Hebei , King-yaping , Aerospace-hero , Central-committee , Technology-sina , Technology-daily

原创好戏激活 演艺大世界-中工文化-中工网

原创好戏激活 演艺大世界-中工文化-中工网
workercn.cn - get the latest breaking news, showbiz & celebrity photos, sport news & rumours, viral videos and top stories from workercn.cn Daily Mail and Mail on Sunday newspapers.

China , Italy , Yangtze-river , China-general- , Taiwan , Shanghai , Xinmin , Jilin , Santa-lu-qi-asia , Trolltech , Performing-arts , Performing-arts-new

同心共圆飞天梦|北斗|嫦娥五号_新浪科技_新浪网


所谓壮举,皆因奋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航天报国的“嫦娥”“神舟”“北斗”团队,他们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在我国航天史上书写了一页页绚丽篇章。
“嫦娥”团队:九天云外揽月回
作为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一大步。
回首“嫦娥”团队所走过的艰难探索之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让中国人“到月宫一探究竟”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我们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说。
“一个人没有想象力、没有好奇心是没有动力的。”从力主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去,到嫦娥五号获取最年轻的月壤,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始终认为,“要想得更远一点。”
从嫦娥三号、玉兔号到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再到嫦娥五号,一个个中国探测器成功到访月球所勾勒描绘的,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逐梦足迹。
“神舟”团队:托举千年飞天梦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飞天,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首批入驻人员,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从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到屈原《天问》、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文学想象,自古以来,飞离地球、遨游太空就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之一。为了圆梦,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实践中探索着飞天之路。
当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卸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多年的戚发轫院士第一次有机会在现场看飞船发射,他的眼眶一度湿润了,但面对记者,他却退到一边,把接受采访的机会留给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年轻的女总设计师容易,还笑着说:“看见她,就容易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载人飞天的巨大挑战,谈何容易!“神舟”团队就是这样顶住压力,把困难变得容易,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几代“神舟”团队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像拧螺丝一样把自己拧在工作岗位上、拧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追逐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庄严承诺。
“北斗”团队:中国北斗耀苍穹

Beijing , China , Qu-yuan , Zhejiang , Chinese , Changev-sina , A-change-shenzhou , Li-bai , Motherlanda-aerospace , Country-mission-for-she , Text-xinhua-news-agency , Hu-zhe-xinhua-news-agency

一把掌握中国时空信息,北斗做到了!


  1970年11月,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的6个月,中国第一份研制导航卫星的论证报告完成。当时已经做出样星的导航系统,有着一个生动的代号——“灯塔计划”。虽然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终止,但它却如同黑夜中的明灯,以十余年的设计和研制,为北斗卫星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经过大量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双星定位”系统概念逐步明晰。
  其实,为了验证“双星定位”的可行性,陈芳允带领研究小组在新疆、广西和北京的卫星测控站,利用午夜0至2时之间两颗通讯卫星的空余时段进行试验。
  一张拍摄于1989年9月25日的照片,记录了中国第一次成功利用两颗卫星实现定位的功能演示。
  1994年2月,一份名为关于印发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立项报告的通知,标志着北斗一号正式上马。这一年,已经65岁的孙家栋被任命为工程的总设计师。
  此前,美国和俄罗斯都选择一步到位直接建造全球导航系统的模式。但早期的北斗工程科研经费、技术基础、人才队伍均十分匮乏,中国必须寻找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随着实践与摸索的深入,最终,“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被确定下来,“三步走”的北斗之路由此铺开。参与了技术路线讨论的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范本尧院士后来评价说:“全球组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当时用户还集中在国内、周边,因此‘先区域、后全球’的技术途径更符合中国国情。”
  从1994年开始,北斗一号逐步从图纸变成真正的卫星。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先后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
  刚刚拥有雏形轮廓的北斗,很快因为一项特殊任务让人们理解它的巨大价值。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震波环绕了地球6圈,汶川、映秀等地的通讯瞬间中断。数小时后,一支携带北斗终端的救援队伍,通过北斗短报文技术将消息传递出来,北斗成为震区当时唯一的通讯方式,大大加快了救援的效率。
  北斗一号拥有其他导航系统没有的短报文功能,恰好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双星定位”试验是由通讯卫星完成的。

China , Myanmar , Chen-fang , Jiangxi , Shanghai , United-states , Kuwait , Maldives , Beijing , Houston , Texas , Russia

[KJPT]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中国时空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 - 未名空间(mitbbs.com)


  2000年4月17日,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频段申请,同年6月5日,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也提出了申请。国际电信联盟批准了一小段频率供各国平等竞争,使用规则是从申请日期开始计算,7年内完成卫星发射入轨和信号接收,“先用先得”“逾期作废”。这意味着,刚刚起步的北斗二号必须直面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2005年北斗二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已经进入最紧张的阶段,可供卫星使用的国产铷原子钟却依然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2007年4月14日,搭载了“中国钟”的北斗二号系统首颗卫星发射升空。为了保住频段,卫星必须在88小时内传回信号,而在轨调试通常需要7天。一直等到4月17日晚8时,接收机界面突然跳动,北斗二号在发射后80多个小时之后,终于传回了第一组清晰的信号。此时,距离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频率启用最后时限已不到4个小时。中国北斗几乎是在大门即将彻底关闭的最后一刹那,挤进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俱乐部。
  至此,一路蹒跚却勇敢向前的北斗终于开始迸发出一股磅礴的力量。从2017年11月开始,中国以百分百的成功率在32个月中发射了30颗北斗三号组网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星,以月均一颗星的速度创造了世界导航卫星组网发射的新纪录。
  今天的北斗三号继承并发展了北斗特色的混合星座设计,拥有世界领先的星间链路和信号体制,全部配备国产高精度星载原子钟,核心器部件百分百自主可控,卫星寿命10年以上,定位精度优于10米,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可以为全球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国际搜救等多样化服务。
  让美好的想象成为现实
  汽油和液化天然气的输送有着极高的危险性。我国每年通过道路运输的危险品超过4亿吨,这占年货运总量的30%以上。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终端设备全程监测车辆的精确位置,记录行驶轨迹。当车辆偏离预定路线或出现异常时,监控中心将及时发出警报。车辆所在位置的天气、路况、运行状态都可以掌控,甚至实现主动干预和智能控制,有效降低潜在危险和事故危害。
  在上海洋山深水港,最新启动的“5G+L4级智能驾驶重卡”示范运营应用了北斗系统。它的高精度导航定位实现了重型卡车一次性精准停车、近距离自动列队行驶,提升了洋山港智能转运效率和东海大桥行驶能力,让人们感受到无人驾驶时代的气息。
  北斗卫星系统的精准授时功能让中国人把时间这一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掌握在自己手里。
  每颗北斗卫星都装载着高精度原子钟,通过原子跃迁计时,代表了目前人类对精准时间计算的极致。每天上午6:10,京张高铁动车组准时出站。这是中国第一条智能高铁,出发、过站和抵达,与列车时刻表是否相符,考验着对时间的精准把控。在每小时350公里的最高速度下,以北斗授时为基准,京张高铁实现运行、故障、通信和自动化程序的时间同步,列车自带的北斗多合一天线,将列车的时间位置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如今,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建设,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将美好的想象变为现实。
  打造北斗“朋友圈”

Myanmar , Chen-fang , Jiangxi , China , Shanghai , United-states , Kuwait , Maldives , Beijing , Nanchang , Russia , Sichuan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中国时空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中国时空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
去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至此,中国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站在了我国用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梯队”。
1970年11月,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的6个月,中国第一份研制导航卫星的论证报告完成。当时已经做出样星的导航系统,有着一个生动的代号——“灯塔计划”。虽然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终止,但它却如同黑夜中的明灯,以十余年的设计和研制,为北斗卫星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经过大量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双星定位”系统概念逐步明晰。
其实,为了验证“双星定位”的可行性,陈芳允带领研究小组在新疆、广西和北京的卫星测控站,利用午夜0至2时之间两颗通讯卫星的空余时段进行试验。一张拍摄于1989年9月25日的照片,记录了中国第一次成功利用两颗卫星实现定位的功能演示。
当时对于要不要立即启动耗资巨大的导航卫星工程,仍有诸多因素需要考虑,认识的转变发生在1990年。当年震撼世界的海湾战争在全世界的注视下打响,美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第一次以武器制导的形式大获成功,在总结报告中,美国人将海湾战争归结为“GPS的胜利”。中国与世界都从这场现代战争中感受到了拥有导航卫星的重要性。
1994年2月,一份名为关于印发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立项报告的通知,标志着北斗一号正式上马。这一年,已经65岁的孙家栋被任命为工程的总设计师。
此前,美国和俄罗斯都选择一步到位直接建造全球导航系统的模式。但早期的北斗工程科研经费、技术基础、人才队伍均十分匮乏,中国必须寻找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随着实践与摸索的深入,最终,“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被确定下来,“三步走”的北斗之路由此铺开。参与了技术路线讨论的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范本尧院士后来评价说:“全球组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当时用户还集中在国内、周边,因此‘先区域、后全球’的技术途径更符合中国国情。”
从1994年开始,北斗一号逐步从图纸变成真正的卫星。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先后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
刚刚拥有雏形轮廓的北斗,很快因为一项特殊任务让人们理解它的巨大价值。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震波环绕了地球6圈,汶川、映秀等地的通讯瞬间中断。数小时后,一支携带北斗终端的救援队伍,通过北斗短报文技术将消息传递出来,北斗成为震区当时唯一的通讯方式,大大加快了救援的效率。
北斗一号拥有其他导航系统没有的短报文功能,恰好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双星定位”试验是由通讯卫星完成的。
2000年4月17日,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频段申请,同年6月5日,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也提出了申请。国际电信联盟批准了一小段频率供各国平等竞争,使用规则是从申请日期开始计算,7年内完成卫星发射入轨和信号接收,“先用先得”“逾期作废”。 这意味着,刚刚起步的北斗二号必须直面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2005年北斗二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已经进入最紧张的阶段,可供卫星使用的国产铷原子钟却依然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2007年4月14日,搭载了“中国钟”的北斗二号系统首颗卫星发射升空。为了保住频段,卫星必须在88小时内传回信号,而在轨调试通常需要7天。一直等到4月17日晚8时,接收机界面突然跳动,北斗二号在发射后80多个小时之后,终于传回了第一组清晰的信号。此时,距离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频率启用最后时限已不到4个小时。中国北斗几乎是在大门即将彻底关闭的最后一刹那,挤进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俱乐部。
至此,一路蹒跚却勇敢向前的北斗终于开始迸发出一股磅礴的力量。从2017年11月开始,中国以百分百的成功率在32个月中发射了30颗北斗三号组网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星,以月均一颗星的速度创造了世界导航卫星组网发射的新纪录。
今天的北斗三号继承并发展了北斗特色的混合星座设计,拥有世界领先的星间链路和信号体制,全部配备国产高精度星载原子钟,核心器部件百分百自主可控,卫星寿命10年以上,定位精度优于10米,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可以为全球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国际搜救等多样化服务。
让美好的想象成为现实
汽油和液化天然气的输送有着极高的危险性。我国每年通过道路运输的危险品超过4亿吨,这占年货运总量的30%以上。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终端设备全程监测车辆的精确位置,记录行驶轨迹。当车辆偏离预定路线或出现异常时,监控中心将及时发出警报。车辆所在位置的天气、路况、运行状态都可以掌控,甚至实现主动干预和智能控制,有效降低潜在危险和事故危害。
在上海洋山深水港,最新启动的“5G+L4级智能驾驶重卡”示范运营应用了北斗系统。它的高精度导航定位实现了重型卡车一次性精准停车、近距离自动列队行驶,提升了洋山港智能转运效率和东海大桥行驶能力,让人们感受到无人驾驶时代的气息。
北斗卫星系统的精准授时功能让中国人把时间这一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掌握在自己手里。
每颗北斗卫星都装载着高精度原子钟,通过原子跃迁计时,代表了目前人类对精准时间计算的极致。每天上午6:10,京张高铁动车组准时出站。这是中国第一条智能高铁,出发、过站和抵达,与列车时刻表是否相符,考验着对时间的精准把控。在每小时350公里的最高速度下,以北斗授时为基准,京张高铁实现运行、故障、通信和自动化程序的时间同步,列车自带的北斗多合一天线,将列车的时间位置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如今,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建设,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将美好的想象变为现实。
打造北斗“朋友圈”

Myanmar , Chen-fang , Jiangxi , China , Shanghai , United-states , Kuwait , Maldives , Beijing , Nanchang , Russia , Sic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