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arsana.com


“在她生命的某个时刻,她意识到与其说她想要一个孩子,不如说她不想不要孩子,或是不想自己没有生过孩子。”莉迪亚·戴维斯在她只有一句话的短篇小说《双重否定》里这样写道。
生孩子,似乎一直以来就是女性的天职。女性从自己出生便要面临这个问题,谈婚论嫁也常常围绕着生育的前提进行。在《爱,为什么痛?》一书里,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看到,现代中产阶层女性在婚姻市场中考虑时间因素时,出发点不是这个婚姻对她生命终了如何有利,而是从她们生育能力的有利角度出发的。在爱情领域,女性的有限性是以生育年龄为特征的,因为她们的时间框架更受限制,所以女性比男性对婚姻和承诺的兴趣更高。
大部分人最终都会为人父母,但是,《最好的决定》一书编者梅根·多姆却越来越怀疑大部分人生养的原因——仅存的那些理由,大多数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生物规则有关。很多人生孩子的理由之一,不过是人生来就有生养的功能而已。尽管如此,生育还是成为了一道枷锁,重重地压在了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的身上。可是,谁说一定就要生孩子呢?在低生育率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的今天,选择不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多,这并不代表着他们讨厌孩子,或者更加自私,又或者无法承担责任。恰恰相反,那些选择不生育的人,对生育的思考可能非常深刻。
《最好的决定》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6
01 “伪装成自然性的社会性选择”
既然生物特性决定了由女性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那么就应该由社会性的补偿来平衡这种不公。问题是,当今社会给女性的补偿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力量试图劝服女性相信,这样的不公正是“自然”现象,符合“自然”规律。作家劳拉·吉普尼斯在收录于《最好的决定》的《母性》一文中戳穿了母性的神话。
吉普尼斯认为,母性是天性的说法,属于一种意识形态的预设。首先,童年就是社会发明的产物。正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作者、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和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指出的,在过去,童工不是例外,而是常态。在19世纪教育普及前,除了生活最优渥的孩子以外,做童工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必须的。童工不仅仅很常见;还完全不会受到谴责。如果有的话,也是相反的情况:工作被认为对孩子有好处,它的反面——也就是懒散——被认为有害,因为不工作使儿童不能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还有可能让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吉普尼斯也看到,正是因为进入到19世纪之后,人口出生率急剧降低,家庭规模变小,每个孩子所具有的情感价值才会上升,“这就是我们时下关于母性满足感的大部分观点的源头。”毕竟,如果母性真的是生物本能,我们又要如何解释在人类过去的岁月里,杀婴、弃婴、虐婴等民俗的存在?而母婴纽带的说法,也不过是20世纪70年代女性大量涌入劳动市场之后才产生的观点,呼应着那种女性应该在家中的传统观念。
就算自然赋予女性以怀孕生产的职责,可是自然本身并不会自带光环,也没有什么道德力量,吉普尼斯还指出,自然并没有善待女性,自然会以随机的概率让一些女性死于生养,当然,也会让一些女性因生养而落下疾病。“如果让大自然来决定的话,女性就该为人类繁衍奉献自我,顺从而被动地担当生养的工具,无怨无悔地满足所有社会需求”,因此我们也不用对自然感恩戴德。何况,女性也往往并不仅仅是怀孕和生养的人,还常常注定是养育者。她指出,原本当妈还是当职业女性根本不是两难,而恰恰是“伪装成自然性的社会性选择,是社会组织的产物”。如果人类拥有政治意愿来发动创意,寻找合理组织社会生育繁殖的方法,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图片来源:图虫
除了被期待怀孕和养育,女性还被要求回应父权社会其他的苛求。作家安娜·霍尔姆斯看到,现在的社会对母亲有一种“辣妈”的期待,也就是暗示即使是生了孩子,女性也应该尽力保持外在的健美与性感。比如,最近十五年流行起来的一个俗语——MILF(Mother I’d Like Fuck),就是以男性视角把身为母亲的女性作为性客体来要求的。
对于现实中生育率的低下,吉普尼斯认为,这不过是女性在用自己的子宫投票,究其原因,就是社会援助太少了。她指出,不仅更多的爸爸需要分担养育工作,还要有更广泛的社会资源的直接投入。这和《爱、金钱和孩子》的观点一致,该书作者认为,如果政府政策和社会规范做出改善和进步,使父母能够兼容养育子女与追求事业的需求,超低生育率就可以被扭转,简单的生育补贴政策是相对无效的。另一方面,如果男性能够被说服分担更多育儿责任,那么女性决定生更多孩子时会更轻松。
02 “不再有失去自我的危机”
或许有人可以一直坚定地不要孩子,但作家凯特·克里斯滕森不是其中之一。她曾经狂热地想生孩子,但在适合的生育年龄,她的丈夫却拒绝和她生养,等到他觉得自己做好了当父亲的准备时,克里斯滕森已经40岁了。那时候,她早就听过其他母亲讲述自己怀孕时的魔法般体验——闪闪发光,充满期待和喜悦,圆满而充实。她也非常渴望那种感觉,想要完成身体赋予的使命。
在备孕期间,她的例假晚来的十天,乳房变得酸痛,浑身肿胀又压抑。克里斯滕森和其他母亲一样感受到了那种使命,却也一直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如何与恐惧同行、如何变得神经质的——卡车经过,她会屏住呼吸,以免吸入废气。身体也变得非常警惕,她觉得自己可以杀人放火,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保证腹中孩子不受侵害。更加令她既兴奋又惊恐的,是这具身体,本来一直属于自己,却要滋养另外一个人。她想清楚了——我再也不会是只顾自己、自主决定一切的个体。“简而言之,那就是身为人母的意义。”
这一切想法都在去妇科诊所的那一天终结了:克里斯滕森流了很多血,这一场不论是假想还是真实的妊娠结束了。在这一切之后,她为前夫在育龄坚决拒绝生孩子而感到孤独,最终选择了离婚。但另一方面,“事情结束了,我才明白,其实我是被拯救了,不再有失去自我的危机。”
当然,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可是合格的父母究竟应该是什么样?“无限的耐心,无限的温柔,无限的宽宏——少一点都不行,而我们必须在有限的能力所及范围内锻炼这些品质。”——非虚构作家罗斯玛丽·马奥尼在《最难的艺术》中援引了作家霍桑妻子索菲亚的话,来讨论父母需要的素质——这无疑是一种超人状态。然而,很多时候父母却不能做到。爱丽丝·门罗在接受《巴黎评论》访谈时就说到,自己结婚是为了安顿下来,能够把注意力放到写作上,自己也没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多陪陪他们。“大女儿快两岁时,会爬到坐在打字机前的我这儿来,我会用一只手拍拍她,用另一只手打字……那不好,因为那等于把她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对立起来了。”回想当年,门罗觉得“那个年轻女人心肠真够硬的”。马奥尼则无法忍受那种为了成全个人野心对孩子不管不顾的行为,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在她看来,那样做就等于是犯下了最大的过错。因为她认为,身为父母,把孩子带到世界上,当然有责任给孩子一切,把孩子列在第一位。
图片来源:图虫
03 “都想要”大概是不可能的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些高呼“我都想要”的年轻女孩?她们“都打算生儿育女,但暂时不行,得等她们写完长篇小说、赢得普利策文学奖、周游五六十个国家、学会冲浪之后再说。”在《烦死人的“拥有一切”》这篇文章里,帕姆·休斯顿回忆了自己在巴特勒大学讲学时,又一次遇到许多年轻女孩,她们讨论着自己的姐姐如何在雷曼兄弟银行工作,每周工作六十个小时,还照料着两个不足五岁的孩子。她们讨论着如果不要孩子、未来发现自己已彻底错过时,会有多么后悔。她们还认为两个孩子是刚刚好,不多不少的数目。这时候,一个女孩说:“‘都想要’大概是不可能的。什么都要,大概就意味着把你自己切成很多小块,顾及每个人的需求,但唯独忽略你自己的。”虽然比这个女孩年长30岁,但休斯顿同意她的说法。
有时候没有生孩子,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孩子。作家西格莉德·努涅斯相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可思议地努力工作,再加上不可思议的运气,你或许才能让人生的一个美梦成真。想要得到一切——那是太危险、太难成全的白日梦。”早在16岁时,珍妮·赛佛就有同样的看法,她写下了这样的话:“我已经决定,不把自己的人生活成那样——好像女人唯一的创造性就在于生育小孩。”后来,她把自己的决定写成书,公之于众。没想到自己的妈妈非但没有反对,反而很高兴。她写道:“原来她一直希望我成为作家,这种期冀甚至胜于她想要我为人母的渴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生孩子,就无法通过孩子来寄托自己的未来,这意味着人必须直面自己的存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人类进入世俗阶段,一切神都不复可靠,我们也无法得到承诺的来世,死亡和焦虑侵扰着人类。在《非理性的人》中,哲学家威廉·巴雷特写道,这种状态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存在可怖地且无可挽回地是我们自己的。因为成为‘常人’要比成为一个自我引起的恐怖少一点,所以现代世界惊人地增加了自我逃避的种种手段。”没有孩子的人,在社会眼中可以说是非“常人”,因此必须直面自我。
在散文作家、漫画家蒂姆·科瑞德看来,没有孩子的人剥除了自己在后代身上延续的幻想,投入于另一个更为严苛的幻想:“我们的生命本身自有其意义,也可以通过艺术、思考或正值的行为,通过教育、帮助他人或改变世界,来确保让自己获得某种形式的永生不朽。”他说,没有孩子的人被迫直面存在本质的问题,他们必须每天都向自己证实:灭绝不会否定生命的意义。

Related Keywords

China ,Houston ,Texas ,United States ,Paris ,France General ,France ,Cross Mary ,Alice Monroe ,Chris Teng Sen ,No Health ,Butler University ,Lehman Brothers Bank ,Vision China No Health ,United States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s Qi ,Mission It ,Literary Awarda Country Society ,United State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conomics Professor ,No Health Guo ,Literature Press ,Laura Jeep Nice ,Jeep Nice ,Parenting Economics ,Road Jeep Nice ,Labor Market ,Teng Sen ,Inter Her ,Superman State Yet ,Pat Her ,Literary Award ,Country Society ,View Her ,Vision China ,William Pakistan Ray ,சீனா ,ஹூஸ்டன் ,டெக்சாஸ்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பாரிஸ் ,பிரான்ஸ் ,ஆலிஸ் மன்ரோ ,இல்லை ஆரோக்கியம் ,பட்லர்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லெஹ்மன் சகோதரர்கள் வங்கி ,பணி அது ,இலக்கியம் ப்ரெஸ் ,தொழிலாளர் சந்தை ,இலக்கிய விருது ,நாடு சமூகம் ,பார்வை சீனா ,

© 2025 Vimarsana

vimarsana.com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