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疫情説來就來。廣州一開始傳出有一位郭阿婆確診,廣州開始進行全市篩檢,規模甚至在兩周左右就覆蓋了周邊的佛山、東莞,累計逾2,300萬人口,並且對於中高風險的社區進行封區管理。這讓我開始對於封閉管理的看法有了不一樣的瞭解。這種全面排查、預防性的封閉管理,讓原本可能高速擴散的疫情,在大部分人未發病前就獲得控制,並且在排查的過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無症狀感染者。這着實令人毛骨悚然,若沒有前期先控制,不敢想像一個月內,幾千萬人口的大陸大城市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位首案的郭阿婆足跡遍佈廣州老城區,還被戲稱足跡堪稱「老廣州美食地圖」。所有的人還僥倖在想阿婆就是一個突發確診個案,相較同時間的台灣每天確診案例日日破百,顯得不是回事。記得那一天我還在佛山的「黃飛鴻紀念館」進行節目拍攝工作,園區的工作人員還在説:「你確定工作人員沒有荔灣區中高風險區的人嗎?廣佛同城,佛山很快也要排查篩檢了,我不想被匡列」,望着眼前園區內幾百個遊客,我還在想,廣州、佛山兩地加起來幾千萬口人,都是整個台灣人口數了,為了幾個偶發確診案例,需要這麼大陣仗嗎?
廣州當地人習慣吃早茶,造成疫情擴散的「早茶傳播鏈」。圖片非當事阿婆。(作者供圖)
當日深夜朋友圈就有許多視頻畫面:「荔灣區漏夜大規模檢測」、「東山夜未眠」,看着老城區大排長龍等快篩,當晚廣州還在下着暴雨,上萬的民眾撐着傘靜靜的排着隊等候,而基層檢測人員分不清楚是汗水還是雨水的為大家做篩檢。
中國大陸六一兒童節的這一天清晨,中國電信跳出手機通知,指出排查到了我居住的這一區範圍,請配合前往進行核酸檢測。一開始我還焦慮着:「不會也要頂着暴雨去排隊檢測吧?」所幸社區物業也隨即發出通知,各棟樓可就近在社區設立的篩檢站進行檢測。看着鄰居們牽着小朋友的手出來檢測,孩童的哭鬧聲此起彼落,小朋友們還互相安慰:「我都沒哭唷」、「我已經打過疫苗了」,身為台灣人的我,覺得眼前一切實在很「凡爾賽」──我們還在憂心「萊豬也吃了、軍火也買了,所以勒?」(引自台北市府直播,台北市長柯文哲的説法),説好的疫苗沒有着落。
台灣的邊防出現破口,廣州也出現疫情新危機,兩岸同處於在疫苗尚未普及達到羣體免疫的時空下,防疫的考驗才真正開始。在同樣疫情突發擴張的情況下,台灣在地方首長的要求下進行部分「廣篩」,廣州則是完成了千萬人次的「普篩」,並且規定核酸檢測證明只有72小時的效力,幾乎到了三天一篩的程度,中高風險地區甚至更頻繁檢測。
廣州小區內設立的快篩站,規定核酸檢測有效期為72小時。(作者供圖)
台灣對於不普篩的策略,對比下雖然可以節省篩檢成本、減少篩檢人員負荷,在免於封城封市的狀況,讓經濟持續發展,但相對的只對有症狀的人員與接觸者篩檢,容易缺漏無症狀者與疫調遺漏感染者,造成跨區感染。台灣快篩劑與廣篩未超前部署,導致檢量能不足難以清零,無症狀者的接觸造成跨市跨區感染擴大,引起醫療更大的量能負擔。
台灣中央與地方在對策上對廣篩的矛盾,讓疫情一時難以控制,造成醫療量能與疫情數據上無法反映真實的情況。所幸雙北市長在強力要求廣篩下,讓不樂觀的台灣疫情,沒有持續地向上發展,免於大規模的重症與死亡。隨着滾動式的調整,以及台灣人對疫情的自覺,正等着國際疫苗的救助,少了疫苗的超前部署,讓政府內部持續爭論着疫苗話題──該等本土或是尋求國際疫苗救助的優劣先後的問題。
十幾年前的SARS(中國大陸稱「非典」),突然發生於廣東、最終突然消失在廣州。因此對於不明肺炎,廣州人比任何地方更加謹慎。在回到廣州後,就深刻感受到中國大陸實施普篩的策略,2020年一整年即便是疫情趨緩的那幾個月,出席任何活動、工作場合,基本上也都需要有核酸檢測證明。最誇張的時候,我們公司有一位負責直播轉播工作的本地攝影大哥,最高一個月內做了23次的快篩。
全球疫情統計因新冠死亡已達數百萬人,感染者已破億,在疫苗尚未全球普及前,仍繼續增加中。而亞洲各國除中國大陸自行研發疫苗與強制普篩檢驗同時並行,若單以總體人口染疫率與死亡率來看,中國大陸在都市高密度人口的疫情控制是相當好。
廣州在位於市中心的體育中心設立大型疫苗施打站(白色帳篷處)。(作者供圖)
疫情下的世界,人類仍不敵自然的反撲。不分富貴貧賤與地域分界,病毒終將是奪走在世美好一切的劊子手。只有世界一起防微杜漸,摒除利益提供疫苗來戰勝病毒。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