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撰稿 刘亭亭
要说近期最出彩的文物门类,那就莫过于铜镜了。先是去年11月,“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使国博成为铜镜爱好者的打卡圣地。今年4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又推出“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展览,为清华110年校庆再添文化风景。6月20日,大唐西市在海口举办的2021年春拍的6个文物艺术品拍卖专场中,铜镜又独占两席。古铜镜以其独特的古韵和纹饰之美,成为人们关注的文物新热点。
铜华照青丝
铜镜的镜面光洁,最实用处当然便是照面。正所谓“对镜贴花黄,弄妆梳洗迟”,闺中佳人弄妆画蛾眉,少不得一面湛光如许的铜镜。东晋顾恺之的名作《女史箴图》中就绘有魏晋女性对镜梳洗的画面:左侧一贵妇跽坐于席上照镜,身后有一女侍为其梳头,镜台高立,其上置一圆形铜镜。右侧的女子左手执镜,右手对镜自理,镜中可见其侧视的清秀面容,那种顾影自怜的神态尤为写神。照镜弄妆的妇人们幽雅淑娴,姿态端庄,充满魏晋女性闺房的生活气息。
大英博物馆藏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唐摹)(局部)。资料图
除却《女史箴图》中出现的圆形镜,中国古代铜镜的样式还有葵花形、菱花形、方形、桃形、钟形和瓶形等多种。像江苏仪征市博物馆所藏的唐“千秋”铭双鸾瑞兽花鸟镜就是八瓣葵花镜的代表,匀致的整体布局,对称的画面中又略有变化,这样一面形制和纹饰都颇具艺术品位的铜镜,其主人想必应是达官显贵的家眷。
虽然这些花形和异形的镜子自带女性气质,但《孝经·开宗明义》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古代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多是长发披肩,故而照镜并非女性的专利。李白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乐天又云“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贯休更有友人赠镜,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古铜镜。挂之玉堂上,如对轩辕圣。”在考古发掘的古代墓葬中,男性墓葬中确实也有出土铜镜的例子。
古镜故事多
除却照面器用,铜镜在古代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像《旧唐书·魏徵传》中唐太宗就曾以镜作过类比:“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另外像成语“明镜高悬”又名“秦镜高悬”,源自古代的民间传说: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有汉王刘邦进入秦咸阳宫时,见到过一块奇异的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此镜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这面秦镜有此异能,后来“秦镜高悬”就被用来比喻官员判案廉洁公正。
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写到开封府有“三宝”,其一便是阴阳镜,这是包拯年少时被二嫂骗至一处枯井里捡到的,包公凭此可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另外道教文化中也有八卦镜等法器,所以铜镜还被赋予了不少神话色彩。
仪征市博物馆藏的“日日有憙”铭瑞兽连弧纹铜镜。资料图
有关铜镜最跌宕起伏的故事莫过于“破镜重圆”了,此典故出自唐孟棨的《本事诗·情感第一》: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才貌双全,下嫁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后来隋灭陈,俘虏了陈后主的嫔妃、亲戚,其中便有乐昌公主。由于隋朝大将杨素破陈有功,隋文帝便将乐昌公主赐给杨素做小妾。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曾将一面铜镜劈为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约定假如他们分散,就在每年的元宵节,拿镜子到市场上去卖,以求重逢。后陈国灭亡两人分散后,公主派老仆拿铜镜去市场上卖,结果真遇到了徐德言。杨素倒也大度,被他们夫妇二人的真情感动,便将公主还于徐德言,并赠资让他们回归故里养老。铜镜此后也成为爱情坚贞的象征。在一些考古发掘中,还出现过丈夫的墓与妻子的墓各出土半面铜镜,并可拼合完整的情况。所以铜镜的“破镜重圆”不仅是书里的故事,还成为古人逝后浪漫爱情的见证。
纹饰之美见时代变迁
博物馆中的铜镜多以镜背示人,缘于其正面素洁,并无太多观赏性,而背面则有反映其时代特色的纹饰和铭文。春秋以前的铜镜多是以几何形的纹饰为主,如七角星纹、叶脉纹和弦纹等。战国时期中国铜镜迎来第一次高峰期,像其中的山字纹铜镜最具特点,已发现的有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之别,其中四山纹较多,三山和五山次之,六山最为少见。清华艺术博物馆的“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展中就展出了一件安徽省文物考古所藏的战国六山纹铜镜,镜背的山字纹绕钮右转,形成一个六角形纹,地纹上还有许多圆形的孔洞,推测原来镶嵌有绿松石等饰物。此镜出自六安白鹭洲566号战国墓,直径27厘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面山字纹镜。
安徽省文物考古所藏战国六山纹铜镜。资料图
除却山字镜,很多铜镜都是以精美的纹饰著称,像汉代的连弧纹镜、草叶纹镜和神兽镜等;魏晋浮雕纹饰的铜镜;唐代的海兽葡萄纹铜镜、瑞兽花鸟镜;宋代的花卉纹镜以及金代的双鱼纹镜等,都是带有时代审美的特色铜镜。
铭文也是镜背上的常见的装饰之一。汉代的铭文镜最有意思,以仪征市博物馆藏的“日日有憙”铭瑞兽连弧纹铜镜来看,其上铸铭“日日有憙,月有富,乐毋有事,宜酒食,居而必安,毋忧患,美人会,芋(竽)瑟侍,心志驩(欢),乐已哉,固常然。”铭文的含义通俗来说就是每日都有喜事,月底有钱花,喜乐无事,饮美酒吃美食,不忧虑,与美人相会,听音乐,这些描述的都是世俗生活中最常见的寄望和场景。由此观之,汉代人在对美好生活和事物的追求上,与现代人无甚差别。
宋“湖州石十郎真炼铜无比照子”铭文镜。资料图
宋代的铜镜铭文已然是广告的前身了,其中以湖州石家镜最负盛名。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的一件宋“湖州石十郎真炼铜无比照子”铭文镜,铭文就点出此镜为湖州石家铸造,“石家”作为宋代的名牌铜镜厂商,为防止仿冒店铺的行为发生,在铜镜铭文上还特意加铸了“真”,一旁的铭文“炼铜照子每两一百文”则是标明价格。从南宋湖州镜的铸铭来看,一般称铜镜作“镜”和“照子”等,以“照子”最为多见。这缘于宋人的避讳习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名曰赵敬,“镜”与“敬”同音,为避“镜”讳,铜镜故多称作“照子”。不过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至绍熙元年(1190年)这段时间朝廷曾规定不用避讳,故而这中间铸造的镜子多还是名为“镜”或“镜子”。
明清之际的铜镜就纹饰的艺术性来看,已经大不如前,像“百子图”等更多地体现出世俗化的品位。铭文如“五子登科”“长命富贵”“状元及弟”等也多是带有吉祥寓意,代表了老百姓最质朴简单的生活憧憬。
从铜镜的发展史来看,各个朝代审美的变迁,艺术风格的流转,在铜镜上便可窥一斑,汉镜的精美,唐镜的雍容,宋镜的秀气,明清铜镜的吉祥寓意,都展示着时代留下的印记。
责任编辑:蔡千岚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