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鐵力市十分重視和支持中醫葯產業發展,通過出台補貼政策、加大招商力度、構建完善產業體系,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為鐵力市中藥材高質量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逐步成為全省中藥材產業中的一支勁旅。
立足政策優勢,推動中醫葯產業提質增效。一是依託中藥材基地示範縣項目,對區域內中藥材規模種植面積200畝以上的種植戶給予補貼。二是投資800萬元實施中藥材經營貸款貼息項目,對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經營、中藥材設備及專用肥料研發、生產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貸款按照年利率5.5%進行貼息。三是投資500萬元實施中藥材種植保險項目,對區域內種植企業、合作社、公司、家庭農場、種植戶種植中藥材參加保險的保額進行補貼,中藥材種植每畝保費按照保額的6%計算,政府承擔總保費的80%,投保人自行承擔總保費的20%(以種植人參為例,保額為5000元/畝,按照保額的6%計算,保費即300元/畝,其中,市級財政補貼240元/畝,農戶自付60元/畝),切實讓種植戶消除中藥材種植過程中因災返貧的顧慮。四是投資1500萬元實施中藥材檢驗檢測中心項目,切實提高中藥材重金屬、農藥殘留檢測水平。五是投資2000萬元實施中藥材科技服務中心項目,不斷加強中藥材研發、品種展示能力建設。六是投資1000萬元實施中藥材數字示範基地項目,運用物聯網數據監測中藥材種植溫濕度、病蟲害、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體系建設。
立足資源優勢,加快中醫葯產業集聚發展。一方面,主動出擊,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019年鐵力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獲得國家批准,主導產業為北葯種植開發,並獲得國家補貼資金1億元用於產業園項目建設。2019年11月,成功引進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另一方面,瞄準機遇,打造北葯冷鏈物流交易中心。依託區位優勢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政策優勢2020年投資2億元,建設小興安嶺農林產品集散地(市場)1處,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北葯展示中心、冷藏恆溫庫房、檢驗中心、研究所等多個板塊。
立足產業優勢,確保中醫葯產業擴規增量。一方面,在「加工」上做文章。持續加大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支持力度,做足做大精深加工文章,中藥材加工能力達3500噸以上。同時,實施產業鏈延伸工程,投資3500萬元建設中獸藥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項目,並採取招商引資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產生的利潤全部用於中藥材產業貸款貼息。另一方面,在「銷售」上下功夫。現有藥品生產企業4家,鐵力市不斷支持鼓勵醫藥企業向中藥行業發展,其中,葵花葯業投資1.02億元,實施中藥前處理提取車間擴建項目,建成後可年產各類中成藥40萬件,產值將達3億元,實現利稅1.1億元;東鹿葯業計劃投資2000萬元,實施改擴建項目,並新建中藥飲片車間;喜人葯業加入規上企業;四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新三板上市,為全市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市場保障和效益保障。
立足醫療優勢,實現中醫藥「醫養」融合發展。為促進醫、養、護融合發展,打造「醫養之鄉」,鐵力市實施了殘疾人托養中心和敬老院項目,並利用中醫適宜技術,開展中醫藥膳與食療養生、健康講座諮詢等活動。計劃到2022年底,全市醫養結合機構新增床位1000張。同時,積極開展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探索和實踐,實施了鐵力市愛心養護中心項目,改擴建醫療養老院用房5225平方米,建設床位121張,起到了引領示範的作用。
「金疙瘩」成為滿江紅村脫貧致富聚寶盆
「這小平貝,可是俺的『金疙瘩』,俺家脫貧致富全靠它。」向記者說起脫貧法寶,滿江紅村脫貧農民--70多歲的白秀雲臉上有著抑制不住的喜悅,她所說的平貝就是北葯--平貝母。該村是黑龍江省級貧困村,人多地少。為了「寸土生寸金」,2016年2月鐵力市確定了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把當地群眾房前屋後種植的平貝母,發展成有規模、可持續的「大」產業的脫貧思路,建立了平貝專業合作社,抱團闖市場、搶抓市場主動權。
據悉,2018年,第一茬平貝母如期收獲,全村實現產值4200萬元,滿江紅村成功摘掉貧困村的帽子;同年,這個村入選國家農業農村部「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020年,全村平貝母產值達到6000餘萬元。村裏還為29類農副產品統一註冊了商標。數據統計,鐵力市平貝母乾品年商品量為1000噸左右,佔全國同類商品三分之一以上。現在市裏2200平方米的中藥材檢驗檢測中心也即將建成。滿江紅村黨支部書記張寶深有感觸說:「以後咱的產品,要向國際標準看齊!」
中藥材產業大觀園:神農百草 惠澤萬邦
大山深處幽幽葯香,寒土龍葯靚中華。鐵力中藥材集中展示區在哪?重點品種與亮點是什麼呢?
鐵力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全市一個重要展示平台。6月12日上午,記者走進該產業園區,便看到一顆可與人比高的人參「根雕」矗立在園區入口處,平貝、人參、甘草、刺五加和五味子等20種中藥材長勢喜人,漫山遍野,令人心曠神怡。田野裏幾十位女工,揮汗如雨在精細化鏟地,生怕不小心傷到一棵幼苗。員工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藥材品質,她們堅持人工鏟地鋤草。
陪同採訪的鐵力市中藥材產業服務中心主任李寶權告訴記者,該園區空間布局為「一帶一核四基地」,即呼蘭河產村融合優勢農業帶;科技研發和綜合服務中心;高效平貝母種植示範區、北葯林下立體種植示範區、標準化人參種植示範區、北葯精深加工物流區四基地。建設期內計劃投資7.11億元。
目前,園內吸納2.5萬人就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5萬元,比鐵力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近一倍。李寶權表示,中藥材產業是朝陽產業,帶農、強農、富農效果明顯,去年全市中藥材實現產值7.2億元,極大地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成為鐵力市又一崛起的新型支柱產業。
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
平貝母豐收:種植戶心裏樂開花 盆滿缽滿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每年6至7月,是鐵力平貝母的採收期,都是種植戶的最大盼頭。今年鐵力平貝母豐收,種植戶心裏樂開花,家家戶戶盆滿缽滿。6月12日記者有幸趕上平貝母收獲期,巧的是鐵力市中藥材協會會長、黑龍江省平貝種植大王張世勇正在與工人們一起從地裏起平貝母。一片片平貝母種植基地在綠水青山間星羅棋布,目光所及之處都是剛從土壤裏起出來,零散的如繁星般的小平貝母,如同靈動可愛的萌娃,又如同海灘顆顆粒粒的珍珠,一袋袋沉甸甸裝滿「金疙瘩」的袋子整齊地排在土地上,好像在等待客人的檢閱。現場機聲轟鳴,工人們你一鏟我一鏟忙碌,抖動的機器傳送帶將土壤和平貝分離……清洗後的平貝露出了白胖的「真面目」。記者現場彎腰捧起一把白色或黃白色平貝母,用手掐一掐、掂量一下,鮮平貝個體大、肥而厚,一般重可達30~70克,令人愛不釋手。
張世勇是當地平貝母種植大戶,他的基地在滿江紅村。這個村家家戶戶都種平貝母,已由昔日的家裏房前屋後小園子裏種植,全部擴展到大田規模化種植。張世勇說,大家都嘗到了甜頭,效益十分可觀。一坰地年景好的時候純收入可達80萬~100萬,一畝地可產平貝母約5000斤,每畝可收益到5萬~8萬,相當於種植糧食作物的40倍。平貝特別適合小興安嶺的沙土壤和溫度,鐵力平貝母道地性絕對純正,平貝鹼的含量最高,堪稱全國第一,在全國乃至東南亞國家都是最好的。
鐵力平貝母的銷路一點都不愁。張世勇說每年這個季節,全國各地的採購商都會來到田間地頭,以貨給價,老百姓直接就把錢揣到兜里,老百姓種植積極性非常高,滿江紅村現已全都改種藥材。
做大做強深加工 讓當地藥材當地成藥
「此次首屆中國•鐵力平貝節,我們公司是其中一個重要參觀點。我們的產品主要銷往吉林、河北、安徽、廣西、廣東、韓國、日本等國際市場。」鐵力市滿村紅貝中藥材有限公司負責人霍春林是當地平貝母又一種植與加工大戶。他說非常感謝省、市政府對種植與加工方面的政策扶持,種植有補貼,超過30畝的種植有貼息貸款,一畝地補貼350元,對加工設備補貼50%,如熱風爐、廠房的建設、加工設備,補貼力度很大。
霍春林所在公司,平貝母基地種植面積90畝左右,一畝地投資在20萬左右,兩年產出標準可以翻四倍,一坰地收益80萬(15畝),產出後進入加工廠,每斤鮮貨提升值在1.5~2元。霍春林說下一步,要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種植上,做大做強綠色種植,從糞肥到生物菌肥,下足功夫。同時要擴大種植面積,增加中藥材品種,推動中藥材發展,尤其是要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讓當地藥材當地成藥,不要「北葯南運」,免去中間環節。此次平貝節召開將會擴大我們的朋友圈,對接更寬廣的銷路市場,促進新產品的研發與品質提升。
心茲念茲「外鄉客」蹲在田間地頭取經
長勢喜人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正在進行人工除草
鐵力市中藥材產業,躍上潮頭再逐浪。鐵力市長呂曉光表示,下一步鐵力市將進一步發揮資源、產業、政策「三個優勢」,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夯實種植基礎,做好「增量」文章。通過政策引導,整合區域內中藥材種植資源,力爭將中藥材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規模種植基地發展到10家以上。同時,健全完善融合共享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發展訂單式種植,努力提高鐵力道地藥材在全國市場的份額。
二是強化基礎建設,做好「提質」文章。圍繞既定的發展目標,全力推動人、財、物等要素向中藥材產業傾斜,發揮冷鏈物流、檢驗檢測中心、科技服務驛站等項目的功能效益,進一步提升中藥材產業綜合發展能力。同時,持續做好對上爭取及項目謀劃儲備工作,整合各方面資金、政策,為中醫葯產業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
三是促進鏈條延伸,做好「融合」文章。持續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引進中醫藥企業、專業人才向鐵力市聚集,特別是以本次「平貝節」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同受邀企業、客商以及高校、科研機構的溝通洽談,共同謀劃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全面提升鐵力中醫葯產業核心競爭力。同時,依託哈爾濱2小時經濟圈的地緣優勢、小興安嶺南麓的生態優勢,加快養生保健、特色康復、健康養老等產業發展,促進醫、養、護深度融合,推動中醫藥康養旅遊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全市中藥材產業正步入發展艷陽天,前景無限美好。
(文/付彥華 王琳 圖/鐵力市委宣傳部)
頂圖:生態鐵力——小興安嶺上的綠色寶庫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