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内卷

美国的教育内卷:贤能制已成固化阶层工具


美国的教育内卷:贤能制已成固化阶层工具
内卷(Involution),描述的是一种在微观尺度上不断演化改进看似有进展,但在宏观尺度上处于停滞的状态,所有微观的演化改进从宏观尺度看来类似于零和博弈。
贤能制和内卷有什么关系?关系就在教育。当贤能制遇到内卷,就成了一个有毒组合,突出体现在教育上。这是我最近读了《贤能暴政》和《贤能陷阱》两本书后得到的印象。
前一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网红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他在哈佛大学给本科生开设的“公正”课有段时间在国内也很流行。后一本书的作者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丹尼尔·马尔科维茨教授。两位教授都是美国顶尖大学的教授,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学生都是典型的贤能制的赢家,却不约而同地用“暴政”和“陷阱”这样负面的词汇来描述贤能制。
当然,他们讨论的都是美国的教育,与中国并不相关,但他们指出的问题值得重视。
《贤能暴政》从2019年震惊全美的大学入学舞弊案说起。事情大致如此:
这个例子的含义是多重的,
它体现了美国名校录取的激烈,体现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更体现了美国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以至于为了进入名校可以不择手段。
为什么美国的家长会如此焦虑?如果仅仅是为了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似乎很难解释得通,毕竟美国的教育资源很丰富,好学校也不少,竞争的激烈程度似乎不应该那么高。
原因:美国阶层固化和教育内卷
在那个时候,哈佛、耶鲁校园里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大概率也是哈佛、耶鲁毕业,他们多半毕业于少数几个可以被称为“坑校”的高中,他们成绩可能并不出众,但几乎都有好的出身。
换句话说,
耶鲁大学随后也迎来了自己的传奇校长金曼美国“高考”布鲁斯特(1963~1977年任校长),布鲁斯特在任上也将耶鲁贵族制的招生模式转向贤能制的招生模式。
哈佛和耶鲁的转变,带动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转向贤能制,现在顶尖大学招收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高中生中的佼佼者。
但是桑德尔和马尔科维茨都指出,
马尔科维茨的书写得更加激烈。他说,
这种差距在孩子随后的成长过程中会越来越拉大,上过大学的父母平均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比只上过高中的父母多一个小时,会更多地给孩子读书,带他们去参观展览、画廊和上艺术课。
到三岁的时候,一个孩子如果父母是职业人士,这个孩子听到的词汇会比父母不是职业人士的同龄孩子多2000万个,认识的词多49%。
收入高教育好的家庭会送孩子去更好的幼儿园,受更多的学前教育,到五岁的时候,美国最顶层10%家庭的孩子会比最底层10%家庭的孩子相当于多学37个月的数学,25个月的阅读和29个月的科学。这些还只是在上小学之前的差距。
上了小学以后,教育上的差距会更加拉大。富人的孩子可以选择私立学校,或者住在好的学区上好的公立学校,而穷人的选择则要少得多。
校外的各种艺术、科学培训,各种常春藤大学招生时会考虑的昂贵体育项目,还有价格不菲的一对一辅导,富人家庭和穷人家庭之间的差距更大,常春藤大学申请书上的履历中的每一条可能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所以,桑德尔和马尔科维茨都认为,
桑德尔的书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一个人如果出生时属于美国收入最低的20%,那么他/她只有4%的几率在成年时进入美国收入最高的20%,但他/她有高达43%的几率在成年时继续处于收入最低的20%。白手起家并非不可能,但在中国或者丹麦白手起家成功的几率要高过美国。
社会分化加上贤能制,就使得教育不只是教书育人,同时也异化成了用来进行社会分层的工具。教书育人的教育可以让每个人变得更好,社会分层的教育则会变成零和博弈,所以就有了教育的内卷。
美国家长们的焦虑哪里是怕孩子受不到好的教育,怕的是社会分层。只是那些为教育而焦虑的父母恐怕还是社会中佼佼者,更多的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绝望表现为了“绝望之死”(即死于自杀、酗酒和毒品),他们的愤怒成就了特朗普和英国脱欧。
结果:自负焦虑的精英和愤怒绝望的底层
世袭制或者贵族制下,上层社会的人占尽便宜,但是心里明白,自己能够享受这些是因为出身好,并非因为自己更努力或者更聪明。下层社会的人虽然屡遭盘剥,无法改变命运,但是心里也明白,自己如此受苦只是因为出身不好,并非因为自己不努力或者不聪明。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虽然不公,上层社会的人不会觉得一切都是应得的,下层社会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贤能制就不一样了,贤能制的实质虽然仍是社会分层,也是阶层固化,但贤能制的叙事却是一个奋发图强,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贤能制下,赢者会觉得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自己是因为聪明、努力才能够成功,靠得都是自己,你不能像我一样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聪明、不够努力。输者不仅要接受失败的结果,还要接受一个无情的事实,就是自己的失败与人无关,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努力才会如此,失败也是自己应得的。
所以,
桑德尔进一步指出,在社会分化的大背景下,政府是不能指望在墙上画一个贤能制的饼来解决问题的。他觉得那些走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家们(克林顿、布莱尔、奥巴马和希拉里)深陷贤能制的叙事之中,以为提供更多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就能解决整个社会的分配不公,把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寄希望于靠常春藤的优秀毕业生来找到技术性的解决方案,他认为这都是误入歧途。
而他们所在的党因为拥抱贤能制而放弃了传统的为普通劳动者代言的角色,助长了而不是减弱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以至于希拉里在输给了特朗普之后还在说:我赢的地方GDP占到美国的2/3,所以我赢的地方是乐观、多元、活力和向前进的地方。桑德尔话快到嘴边了:这才是你输掉总统选举的原因,因为你只有精英的自负,眼里根本没有那些愤怒和绝望的普通人,特朗普比你更懂那些人。
马尔科维茨的《贤能陷阱》则认为,无论是赢者还是输者,都是贤能制的牺牲品。
马尔科维茨做了一个有趣的观察,贤能制之前,有钱阶层也是有闲阶层,生活悠然自得,身份和家产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辛苦工作的都是穷人,因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将就糊口。
贤能制之后,事情就完全颠倒过来了。精英们从小到大都是在极端紧张和高度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下学习和工作,精英的资产不再是过去的土地或者资本,而是自身的劳动力。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既是精英证明自己的方式,也是靠出卖劳动力挣钱的人的命运。而且,因为劳动力不能传给后代,努力也不能传给后代,而且贤能制在道义上也不允许地位的“世袭”,精英们必须非常高强度地培养后代,才能让后代保住精英的地位,这就造成了极大的焦虑。
非精英们在贤能制下反而变得无所事事,但他们的无所事事不是自愿的,不是有尊严的,而是他们的工作不再被需要也不再被尊重,他们也打不起精神重振旗鼓,因为似乎什么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工作究竟是被谁抢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生活的体面,剩下的只有愤怒和绝望。
《贤能暴政》和《贤能陷阱》都引用了普林斯顿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和安妮·凯斯的书《绝望之死》,因为那些死于自杀、酗酒和毒品的人高度集中于没有上过大学的白人,绝望之死带来的死亡率上升导致美国预期寿命在2014~2017年连续下降,这是100多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2017年,美国有15.8万人死于“绝望之死”,相当于每天有三架满载的波音737客机坠毁。
出路:改革教育和重塑工作
对于教育,

Related Keywords

China , Princeton , California , United States , Hollywood , Denmark , United Kingdom , Harvard Yale , William Singh , Yale Stanford , Universitya Professor , School It , United Statesa Ivy University , Schoola High School , Yale University Lawa Daniel Professor , Harvard University , Us University , Yale University , Ivy University , Guo University , University School , Noa Guo University , High School , Guo High School , United States School , Red Sect , Yale University Law , Daniel Professor , Love Letter , Nobel Economics , United States Higher Education , Clinton Austria , Harvard Yale Princeton , Guo Higher Education , China Or Denmark , Clinton Blair Austria , Princeton The Economist Di Dayton , Anne Case , சீனா , ப்ரிந்ஸ்டந் , கலிஃபோர்னியா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 ஹாலிவுட் , டென்மார்க்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கிஂக்டம் , ஹார்வர்ட் யேல் , பள்ளி அது , ஹார்வர்ட்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 எங்களுக்கு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 யேல்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 ஐவி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பள்ளி , உயர் பள்ளி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பள்ளி , யேல்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சட்டம் , டேனியல் ப்ரொஃபெஸர் , காதல் கடிதம் , நோபல் பொருளாதாரம் , ஹார்வர்ட் யேல் ப்ரிந்ஸ்டந் , அன்னே வழக்கு ,

© 2025 Vimar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