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中文翻译第一人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分钟
  6月,浙江义乌市分水塘村,这是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草木茂盛,郁郁葱葱。
  村北一口水塘,汇集的水源向东南、西北两个方向分流而去。东南一路流入义乌,西北流向隔壁的浦江县境内,分水塘村因此而得名。
  时间往回倒流近101年,1920年早春,一个清瘦的年轻人,在分水塘村一间柴房中,正拿着一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不停地思索、推敲,他就是陈望道,彼时正在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发表,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南方的山村早春时节阴冷潮湿。柴房简陋,冷风吹进屋内,陈望道冻得手脚发麻。即使在艰苦的环境里,陈望道依然聚精会神地进行着翻译工作,以至于把母亲送来的粽子蘸着墨汁吃了都浑然不觉。
  信仰支撑着他,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在中国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2021年6月21日,上海《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内,有一张陈望道的旧照。年轻的陈望道正在教书。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共产党宣言》汉译本翻译的最佳人选
  陈望道,原名参一,1891年1月18日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县何里乡分水塘村一户农耕之家。父亲陈君元以务农为主,兼营染坊,思想开明重视学问。他对子女督教甚严,既要知书达理,还要保持农家勤劳本色。童年时期,陈望道在分水塘村私塾读四书五经,学习拳术,同时参加一些田间劳动。
  近代中国,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尝试转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陈望道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他主张“兴办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希望到欧美留学。他先是考入金华府中学堂,勤奋研习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知识,还去杭州之江大学补习英语和数学,积极为出国留学作准备。
  1915年,由于费用问题,陈望道的留学目标由欧美改为日本。他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和东京夜校学习,完成了经济、法律、物理、哲学与文学的课程,毕业于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
  老照片中,年轻的陈望道单眼皮,眼睛有神,有一双厚厚的嘴唇,脸庞消瘦俊朗,梳着二八分的精干短发。
  除了发奋读书以外,陈望道关注当时的政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消息传到日本,在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本著名进步学者、社会主义者的影响下,陈望道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使他逐步认识到,要强国兴邦,首先要进行社会革命。
  1919年夏,“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回国投身运动,并应聘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一师”)当国文教员。
  陈望道大胆改革语文教育,大力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支持学生办进步刊物,与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一起被称为“四大金刚”,
  浙一师的国语改革,对杭州其他学校和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杭州的各种报纸也一度改文言文为白话文。
  陈望道指导学生创办进步杂志《浙江新潮》,因该刊物发表了触怒当局的文章,校长经享颐不得不离开学校,陈望道也回到老家义乌分水塘村。
  他曾在文章中表示,“这次查办使我更加认识到,所谓除旧布新并不是不推自倒、不招自来的轻而易举的事。我也就在这次事件的锻炼和启发之下,在事件结束之后,回到我的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去,进修马克思主义,并且试译《共产党宣言》。”
  回村前,陈望道接到《民国日报》经理邵力子的来信。邵力子在信中称,《星期评论》周刊主编戴季陶约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译文将在该刊连载。
  精通日语英语、 汉语功底深厚、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这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让陈望道成为《共产党宣言》汉译本翻译者的最佳人选。
  1920年3月底,陈望道携带戴季陶提供的日译本和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的英译本回乡,对照翻译。陈望道在《深切的怀念》一文中回忆,“有一次,周总理亲切地问我,《共产党宣言》你是参考哪一国的版本翻译的?我回答,日文和英文,主要是英文。”
  
  
2021年6月23日,浙江义乌分水塘村,陈望道展示厅内存有《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首版、第二版封面的复制版。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的儿子陈振新,童年就是在义乌分水塘村度过的。在他的记忆里,分水塘村位于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大人们有时去义乌城里赶集,每次都是一大早出门,晚上才回家,要走整整一天。
  陈望道的翻译环境很艰苦。为了避免干扰,他在柴房端来两条长板凳,中间横着一块铺板,白天当书桌晚上就当床。3月早春的山区天气阴冷,柴房年久失修,门窗破旧,漏风漏雨。夜晚刺骨的寒风透过四壁,冻得他手足发麻。
  在陈振新看来,当时语言转化问题是父亲面临的首要难题。要把《共产党宣言》的英译本和日译本翻译成中文,是异常困难的。而且,陈望道对翻译的要求很高,他是白话文的提倡者,要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大众化、通俗化的白话文。“知识分子必须要看得懂,如果是不识字的人,读给他听,他也要听得懂。而且101年后,再看陈望道译本,译文也很通俗易懂。”
  当时社会各种思潮蜂拥而至,中国的进步人士在思考,到底哪一种能救中国?在此之前,梁启超、李大钊、张闻天等都摘译、引用过《共产党宣言》片段,但国内一直没有全文的翻译。人们迫切地想要看到这本书的全貌,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陈望道,担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
  这样的大背景,要求陈望道的翻译速度要快。
  为了能专心致志地译书,一日三餐都是陈母送到柴房。一盏昏暗的煤油灯、《英汉词典》、《日汉词典》、《共产党宣言》的日译本和英译本分摊在书桌上,陈望道每天字斟句酌地埋头苦译。
  
  
6月23日,浙江义乌分水塘村,距陈望道故居五十米处的一处柴房,就是陈望道1920年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地方。这是陈望道左手拿粽子、右手执笔的模拟塑像。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陈母见他日以继夜地工作,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就用糯米包了几个粽子,让他补补身体。母亲将粽子端至柴屋时还放了一碟红糖。过会儿,母亲在屋外高声问他是否还需添些红糖时,他说:“够甜了够甜了。”
  而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碟时,看见陈望道嘴边都是墨汁,红糖却没有动。原来他只顾全神贯注工作,把墨汁当做红糖还全然不知。“可见父亲当时精神高度集中,嘴里吃到的是苦还是甜都没有品味。”陈振新说。
  经过近一个月的翻译研究,“费了平时译书5倍的工夫”,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终于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工作。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带着《共产党宣言》翻译手稿到上海,准备在《星期评论》连载,但因《星期评论》被迫停刊未能按原计划刊发。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议,决定建立“又新印刷所”,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此书。经李汉俊、陈独秀校稿,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首次刊行问世。
  初版1000册,封面上的书名“共产党宣言”错印成 “共党产宣言”,但仍然立刻被抢购一空。9月再版时改正了书名,封面马克思的肖像从原来的红色改为蓝色。到1926年,该书已相继印刷出版17版。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面世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进程。1920年5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主要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人。不久就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发起建立了共产党。当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陈望道成为早期创建人之一。
  陈望道和他的《共产党宣言》还直接影响了一批中共早期领导人。1936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三本书其中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920年10月,周恩来赴法国留学,和蔡和森等人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最终成为共产主义者。他曾在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
  邓小平于1992年武昌、深圳等地的谈话中曾说过:“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共产党宣言》中译版出版距今已有101年,它还在影响着当代å¹

Related Keywords

Japan , Bon Chan , Tyva , Russia , Tokyo , Shanghai , China , United States , Waseda , Niigata , Beijing , Yangpu , Hangzhou , Zhejiang , Ding Ling , Guangdong , Zhu Liang , Jiangxi , Shangju , Bubu , Sichuan , Chongqing , Jilin , Peking , France , Yanan , Shaanxi , America , Chinese , Soviet , Russian , Japanese , Chan Jun , Lee Chan , Kai Chiu Lee , Dragon Parker , Zhu Liangyu , Zhejiang Yiwu , Grigori Voitinsky , English The Communist Party , University Library , Fudan University Green , Fudan University , Inter The Communist Party , Jinhua Fuchu School , History Mission Shanghai The Communist Party , History Mission , Research Agency , School Bell , Hangzhou Other School , Research Yard , School Journalism Education , Shao Force , Fudan University Chinese Department ,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 Academic Research , Chinese The Communist Party , Us School , Or School , Fudan University The Communist Party , Central University Law School , University Shanghai The Communist Party , Introduction Soviet Union , Guo The Communist Party , Marxist Research , Zhejianga Division , Us School Introduction , King Kong Zhejianga Divisiona Mandarin , Fudan University Handan Campus , Waseda University Toyo Central , Office Progress , Beibeia Fudan University Chinese Department , Shanghai The Communist Party , High School , Communist Party , History Mission Shanghai , Beijing News , Lush Village North , Yiwu Northwest , River County , Yiwu County , Four Books , Five Classics , Industrial Salvation , Russia October Revolution , Mountains Equal Japan , New Literature , King Kong Zhejiang , China Daily , Japanese English Chinese ,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 Prime Minister , English Zhejiang Yiwu , Mountain Transport , May Chinese , Cover Marx , August Shanghai , Wuchang Shenzhen , General Secretary , New Youth , Soviet Union , Introduction Marxist , Economy Labor , Economy Independent , Three Obediences , Four Virtues , Chongqing Beibei , New China , Social Sciences ,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 Palm Dragon Parker , Chan Light Lei , Thursday Or Friday , Order Chan Light Lei , University Shanghai , Torr Chan , Marxist Leninist Mao Zedong Thought , Chan Marxist , 陈望道 , 共产党宣言 , 翻译 , 陈独秀 , 李大钊 , 新青年 , ஜப்பான் , ரஷ்யா , டோக்கியோ , ஷாங்காய் , சீனா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 நீகாட , பெய்ஜிங் , ஜெஜியாங் , டிங் லிங் , குவாங்டாங் , ஜு லியாங் , ஜியாங்சி , புபு , ஸிச்வாந் , சோங்க்கிங் , பேகிங் , பிரான்ஸ் , ஷாங்க்ஷி , அமெரிக்கா , சீன , சோவியத் , ரஷ்ய , ஜப்பானிய , லீ சான் ,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நூலகம் , வரலாறு பணி , பள்ளி மணி , சீனா தி கம்யூனிஸ்ட் கட்சி , சீன தி கம்யூனிஸ்ட் கட்சி , எங்களுக்கு பள்ளி , அல்லது பள்ளி , உயர் பள்ளி , கம்யூனிஸ்ட் கட்சி , பெய்ஜிங் செய்தி , நதி கவுண்டி , நான்கு புத்தகங்கள் , ஐந்து கிளாசிக் , புதியது இலக்கியம் , சீனா தினசரி , பேகிங்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நூலகம் , ப்ரைம் அமைச்சர் , இருக்கலாம் சீன , ஜநரல் செயலாளர் , புதியது இளைஞர்கள் , சோவியத் தொழிற்சங்கம் , நான்கு நல்லொழுக்கங்கள் , புதியது சீனா , சமூக அறிவியல் ,

© 2025 Vimarsana